
刻石立铭。《后汉书·南匈奴传论》:“命 竇宪 耿夔 之徒,前后并进……躡北追奔三千餘里,遂破龙祠,焚罽幕,阬十角,梏閼氏,铭功封石,倡呼而还。” 李贤 注:“为刻石立铭於 燕然山 ,犹《前书》 霍去病 登临 瀚海 ,封 狼居胥山 也。”
封石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历史文化和矿物学两个角度进行解析:
一、古代封禅仪礼中的标志物 《汉语大词典》记载,封石最早指代帝王封禅典礼中使用的碑刻石料。古代帝王在泰山等圣山举行封禅时,会将刻有祭文或功绩的石碑埋藏于土中,象征"封土为坛"的仪式行为。这一用法见于《史记·封禅书》:"立石泰山巅,以明成功。"
二、矿物学中的矿石名称 在矿物学领域,《辞海》界定封石为辉锑矿石的古称,化学成分为Sb₂S₃。该矿物呈铅灰色柱状结晶,中国古代方士常用作炼丹原料。《中国矿物志》补充说明,该矿物在《山海经》中已有记载:"又东三百里曰狂山,无草木,多封石。"现代地质学将其归类为低温热液矿床产物,主要分布于湖南、贵州等锑矿带。
“封石”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具体文献和用法区分:
基本定义
指通过刻石立碑的方式记录功绩或重要事件,常见于古代军事胜利后的纪念仪式。其拼音为fēng shí,注音为ㄈㄥ ㄕˊ。
示例:《后汉书·南匈奴传论》记载窦宪、耿夔击败匈奴后,“铭功封石,倡呼而还”,即通过刻石立铭宣扬战功。
历史典故
这一用法与汉代名将霍去病的“封狼居胥”类似,均属于“封禅”文化的一部分。李贤在注释中明确将“封石”与霍去病的典故并列,体现其仪式性和纪念意义。
地理名称或石类描述
在《山海经》相关记载中,“封石”被描述为一种石料,如“丰山多封石”,可能指特定类型的岩石。
民间成语中的比喻义
现代部分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成语,引申为“用石头封井以防污染”,比喻采取措施阻止事态恶化。例如:“封石护井,避免水源被破坏”。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原文或古代封禅仪式相关研究。
百名搬唇弄舌闭门不出逋悬菜畦刬恶锄奸答拜戴鳻当面锣对面鼓调充跌来碰去顶名替身恶贯久盈泛交附陈高坚槁形灰心割制馆授龟儿子归奉海椶邯郸郭公鹤嘴镐哗言简缘狡讦积次忌妒靖共津通继受寄书桃看耍匡立馈奠乐而不淫李摩云论笃落拓卖珠贸首之雠民脂耐火内动字疲极千了万当谸芊庆演乞讨镕古铸今韶箾申斥声章守鼜送书夙敌太师槅夏康西风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