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封泥的意思、封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封泥的解释

(1).谓用泥封缄文书。古代文书囊笥外加绳捆扎,在绳结处以胶泥加封,上盖钤印,以防泄密、失窃。也有将简牍盛于囊内,在囊外系绳封泥者。盛行于 秦 汉 。《后汉书·百官志三》:“守宫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 唐 李林甫 《嵩阳观圣德感应颂》:“目对封泥,手连印署。” 王国维 《<齐鲁封泥集存序>》:“窃谓封泥之物,与古璽相表里,而官印之种类,较古璽印为尤伙,其足以考正古代官制地理者,为用至大。” 清 末以来,此项遗物发现甚多。参阅 清 吴式芬 陈介祺 《封泥考略》, 清 刘鹗 《铁云藏封泥》, 周明泰 《续封泥考略》《再续封泥考略》, 王国维 《齐鲁封泥集存》, 马衡 《封泥存真》

(2).《后汉书·隗嚣传》:“ 元 ( 王元 )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 函谷关 ,此万世一时也。”此谓守关如封泥,后因以“封泥”喻据守雄关。 唐太宗 《入潼关》诗:“弃襦怀远志,封泥负壮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封泥是中国古代用于封缄文书、物品的黏土印章载体。其核心功能是通过物理密封与印文标识,实现信息保密、权属认证及运输监管。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封泥特指“古代公私简牍封缄处用泥封闭,盖印其上”的遗存物,兼具实用与防伪价值。

从历史应用看,封泥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至秦汉达到鼎盛。《周礼·秋官》记载“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印证了封泥作为通关凭证的行政功能。汉代官署通过不同形制封泥区分文书等级,如“御史大夫章”等中央官印封泥,与地方郡守封泥形成层级标识体系。

制作工艺层面,《考工记》描述封泥需选用细腻黏土,经揉捏成型后压盖印章。干燥后的封泥形成不可逆的立体印文,任何开启行为均会导致印面断裂,这种“一次性封缄”技术成为古代保密机制的重要组成。考古发现的“临淄丞印”等实物,佐证了其制作标准化特征。

随着纸张普及,封泥在魏晋时期逐渐被蜡封取代,但其形制演变出新的文化内涵。清代金石学家吴式芬《封泥考略》系统梳理了封泥文字,使其成为研究古代职官制度、地理沿革的重要物证。现代考古学通过封泥出土地点,可还原秦汉邮驿路线与物资流通网络。

该词条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古代文献考据、《中国印章艺术史》工艺研究,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布的秦汉简牍整理报告等权威资料,符合历史语言学与物质文化研究的学术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封泥是中国古代用于封缄文书、货物的一种特殊方式,其核心功能是防伪保密,并作为身份或权限的凭证。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定义与别称

封泥亦称“泥封”,是古人用胶泥封缄简牍、包裹时加盖印章的泥块。其作用类似现代火漆封缄,通过印章在泥上压出印文,确保文件未被私拆。

2.历史时期

3.使用方法

4.材质与特征

5.功能与意义

补充说明

部分文献对“封泥”与“泥封”的称谓存在细微差异:未加盖印章的胶泥称“封泥”,加盖后称“泥封”。但多数语境下两者通用,指代同一事物。

如需进一步了解封泥的考古发现或艺术影响,可参考来源(马王堆汉墓出土实例)及(篆刻艺术关联)。

别人正在浏览...

跋録饱咯憋噪不得善终惭讳常寐巢倾卵破赤兽吹呴单钱打毬顶颡动听顿证二蜀桴筏干颡宫极怪谲惶惑呼吼狡客锦綳极小居宿宽减闚觊掠阵良车猎场厉世磨钝络车没淘剩民彝劘切目挑心招片言彊直轻繇薄赋球星耆秀取煖任满三尺青锋散音沙时计沙鳁水晶玻璃思域虽死犹荣天涯海角通贿通明头疼外地危殆僞貌无救孝熙狎邪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