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心歸向”是一個漢語成語,指人民群衆的擁護和向往,形容大衆的意願或态度集中傾向于某一人、事或方向。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成語強調“民心所向”,即人民群衆的擁護和支持是決定事物成敗的關鍵。如《晉書·熊遠傳》記載:“人心所歸,惟道與義”,說明隻有符合道義的事物才能獲得民心。
結構與用法
近義與反義
現代應用示例
毛澤東在《以自衛戰争粉碎蔣介石的進攻》中提到:“我們雖無外國援助,但人心歸向,士氣高漲”,體現了該詞在政治軍事語境中的現實意義。
延伸意義
除傳統用法外,也可描述市場趨勢、社會輿論等,如“新政策推出後,人心歸向,支持率顯著提升”。
“人心歸向”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形容衆人都傾向于同一方面或同一目标。它表示人們的意願和态度在某個問題上的一緻。
拆分部首和筆畫:由“人”、“心”和“向”三個部首構成,共9個筆畫。
來源: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孟子·梁惠王上》的篇章中,原文是:“王命人曰:‘歸惠宗’,則王心衆心也;‘歸桓公’,則衆心王心也。”後來就被用來形容人們的心與領導或者群體的心向同一方向傾斜。
繁體:人心歸向
古時候漢字寫法:人心歸向
例句:在面對重大決策時,領導者需要傾聽民衆的聲音,使得人心歸向,共同為國家的發展而努力。
組詞:人心所向、内心深處、心向往之
近義詞:衆志成城
反義詞:各持己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