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锋稜 ”。1.指物体的锋芒、棱角。 宋 司马光 《怪石》诗:“圭角老龙脊,锋稜秋剑鋏。” 清 曹寅 《砚山歌》:“按图絶似小 岱岳 ,背腹浑厚无锋稜。” 叶圣陶 《登雁塔》:“那石碑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文字还很完整,笔画还有锋棱,可见石质之坚致。”
(2).凌厉的气势。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大抵总宪戇直凌人……又未尝不稍敛其锋棱。”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官大踧踖,锋稜顿减。”
(3).指刚直方正,气势凌厉。 清 曾国藩 《祭汤海秋文》:“凡今之人,善调其舌。君则不然,喙刚如铁。锋稜所值,人谁女容?” 宋晶如 注:“棱,四方木也。比喻刚方之意。” 臧克家 《自白》诗:“百炼的钢条铸成了我的骨头,那么坚韧,又那么的锋棱。”
(4).气势(直逼)。《诚意伯文集》卷一附《诚意伯次子阁门使刘仲璟长史传》:“年二十八,师事 石楼子 ,明志式虑,锋稜古人。”
见“ 锋棱 ”。
锋棱是汉语复合词,由“锋”与“棱”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向物体尖锐的棱角或锋芒,引申为人的锐气、气势或事物的鲜明特质。具体释义如下:
指刀剑、山石等物体边缘的锐利部分,强调其凌厉的物理特征。
例证:
“刀锋棱角分明”形容刀刃锐利,棱线清晰;
“山石锋棱嶙峋”描绘岩石陡峭尖锐的形态。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394页“锋”字条。
比喻人的才干、气势外露而逼人,或事物表现出的强烈特质。
例证:
- 人物气质:
“他言辞锋棱,辩论时咄咄逼人”形容语言犀利,气势慑人。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第12卷第103页。
- 文学意象:
杜甫《房兵曹胡马》诗:“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以“锋棱瘦骨成”刻画骏马骨相嶙峋、神采飞扬之态,凸显其精神锐气。
来源:《杜诗详注》(中华书局)卷一卷二。
多用于刻画山势、岩石的陡峭险峻(如“锋棱耸削”)。
形容个性刚直、才思敏捷(如“锋棱毕露”“才锋棱锐”)。
指诗文、书画笔法刚劲有力(如“笔锋棱角分明”)。
“锋棱”兼具具象与抽象双重内涵:
其用法凝练且富有画面感,常见于文学与日常表达,生动传递“锐利”“鲜明”“逼人”的意象。
来源综合:《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第416页;《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92页。
“锋棱”一词的含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解释,结合不同语境下的用法:
物体的锋芒与棱角 指物体表面尖锐的边角或锋利的轮廓。例如叶圣陶在描述石碑时提到“笔画还有锋棱”,强调石碑刻字棱角分明的质感。宋代司马光《怪石》诗中的“锋稜秋剑鋏”也以剑刃比喻石头棱角锐利。
凌厉的气势 形容人或事物具有锋芒毕露的威慑力。如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官大踧踖,锋稜顿减”,描述官员收敛锋芒的状态。杜甫诗句“锋棱瘦骨成”(《房兵曹胡马诗》)则用“锋棱”形容骏马骨相如刀削般凌厉,凸显其神骏。
刚直方正的性格 引申为人的品格刚正不阿、气势逼人。清代曾国藩《祭汤海秋文》提到“喙刚如铁”,即通过“锋棱”暗喻人物性格的刚直。
提示:该词多用于文学性描述,现代口语中较少出现。如需更详细例证,可参考沪江词典或杜甫诗作注解。
安阜安怀白木暴风疾雨波涛汹涌不聊驰爽穿窜词人摧塌大白羽丹帏旦昔返辙干略公衙觏闵光焰万丈鬼计百端翰飞汗位喝骂互校借徣矜宥军马鲲龙梁山泺连株欐佹利矢鹿鸣马槽茂德闷海愁山面如凝脂嫩黄年画乾始千指青萍热熟入浴三白三百钱轖驾森孙擅便少见疏记四序穟穟缩成一团锁链唐寅无清头五烟谢鲍泄底西鹣东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