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比翼鳥和比目魚。比喻交往密切的朋友或相親相愛的男女。 宋 王安石 《韓持國從富并州辟》詩:“惟子予所嚮,嗜好比鶼鰈。” 清 陳裴之 《香畹樓憶語》:“薰蕕合器,臭味差池;鶼鰈同羣,蹉跎不狎。” 清 龔自珍 《與吳虹生書》:“ 孔 與尊府親戚,一也;與弟有鶼鰈之好, 孔 所深知,二也。”
(2).《史記·封禅書》:“古之封禪……東海緻比目之魚,西海緻比翼之鳥,然後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後因以“鹣鰈”代指海外進貢的珍異。 清 黃遵憲 《羊城感賦》詩之三:“喁喁鶼鰈波濤阻,獨有聯翩天馬來。” 清 林則徐 《祭海神文》:“除十洲澄鏡之時,有重譯獻琛之盛。方謂來同鶼鰈,何妨番舶之如林;誰知毒恣鴆梟,漸緻蠻煙之成市。”
“鹣鲽”是漢語中一個富有詩意的詞彙,常用來形容夫妻情深或親密無間的關系。以下為詳細解釋:
“鹣鲽”合稱時,借比翼鳥與比目魚的特性,比喻夫妻恩愛、形影不離。例如成語“鹣鲽情深”,即形容伴侶間深厚的情感聯結。
該詞源自中國古代典籍,如《爾雅》《史記》等均有相關記載。兩種生物因獨特的生存方式成為傳統文化中忠貞愛情的經典意象,常見于詩詞與文學作品中。
多用于書面表達或祝福語,如:“二人鹣鲽相依,走過半生風雨。”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于非親密關系。
《鹣鲽》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鹣”和“鲽”。這個詞的含義是指精于歌舞的妓女。
1. 鹣:這個字的部首是“鳥”,筆畫數為8畫。
2. 鲽:這個字的部首是“魚”,筆畫數為12畫。
《鹣鲽》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司馬相如的《琴歌行》一詩中,描述了一個琴行妓女的形象。後來逐漸流傳開來,用來形容精通歌舞表演的妓女。
《鹣鲽》的繁體字為「鶼鰈」。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基本的意義是一緻的。所以《鹣鲽》在古代可能有一些變體字,但含義仍然是指精通歌舞的妓女。
1. 《西華山記》中寫道:“手下的鹣鲽都是精通歌舞的藝人。”
2. 他請了一位鹣鲽來表演,把賓客們逗得開懷大笑。
1. 鹣鲽才子:指在文學才華上與鹣鲽相媲美的人。
2. 鹣鲽之輩:指那些藝術水平比較高的人。
1. 舞娘:指以舞蹈為主要表演形式的妓女。
2. 豔星:指以歌舞表演為職業的女演藝人。
正派婦女:指言行正派,不從事娛樂行業的女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