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蓄的俸金。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有歷十數年不肯出 川 、 廣 者,俸積豐厚,官爵穹崇。”
俸積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義和曆史制度兩個層面解析:
字義解析
“俸”指古代官吏的薪金或祿米,即朝廷定期發放的報酬(《漢語大詞典》)。
“積”意為儲存、累積(《古代漢語詞典》)。
二字組合後,“俸積”字面指官吏俸祿的積存部分,強調俸祿的儲備狀态。
曆史制度中的含義
在明清財政制度中,“俸積”特指俸祿的折色儲存形式。明代中後期推行“折俸制”,将部分俸米折算為銀、鈔或實物(如布匹、蘇木),官吏需定期領取。未及時領取的部分稱為“俸積”,實質是俸祿的延期支付形式(《中國財政通史·明代卷》)。
清代延續類似制度,俸積成為地方財政管理的項目之一,常見于州縣錢糧奏銷冊(《清會典事例·戶部》)。
實際應用場景
該詞多見于明清官方文書。例如:
“州縣俸積銀兩,按季解司庫候支。”
此語境中,“俸積”指地方官府為官吏預留但尚未發放的俸銀,具有財政儲備金性質(《明清賦役制度史料彙編》)。
參考資料
“俸積”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解釋如下:
“俸積”指積蓄的俸金,即官員長期積累的俸祿(工資)。該詞由“俸”(官員薪金)和“積”(積累、積蓄)組合而成,強調俸祿的累積狀态。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例如: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曆史語境中,形容官員長期任職後積累的財富。例如:
“俸積豐厚”表示俸祿積蓄充足,常與官職晉升、資曆深厚相關聯。
如需更詳細的文獻引用或相關詞語對比,可參考《清波别志》等宋代史料或詞典工具。
安頓安祥保泰持盈匾紮标新競異炳麟殘歲春醞淡漠膽瓶蹈越定極東巴文額魯特方外士撫扪旰雲鼓吹部姑射神人河關恨怪桦巾镮鏆蕙蘭槲寄生将臣駕言忌疾骥枥擠眉溜眼驚躁勁士激矢畿縣老退居缭眺列爵洛宴謬漢墨鬥魚囊奏排纂匹段情火缺德麴行認識論蹂蹀柔牷乳雛散栎勢門守真肅客縮版天鋒五虐無由向壁虛構崄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