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an;wicked] 不顧道義,有損德行。指人做壞事及惡作劇
缺德的行為
不顧道義,有損德行。指人做壞事及惡作劇。多用作詈詞。 許地山 《危巢墜簡·春桃》:“我還是你的媳婦。一夜夫妻百日恩,我不做缺德的事。” 茅盾 《委屈·小圈圈裡的人物》:“瞧呀,一心想翻本的人,急得快要哭了呢!真是缺德。” 老舍 《駱駝祥子》四:“把三隻活活的牲口賣給湯鍋去挨刀,有點缺德。”
“缺德”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解析
一、核心釋義
“缺德”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缺”(缺失、缺乏)與“德”(道德、品行)構成,形容人行為違背社會公德或倫理準則。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定義:
缺德:缺乏好的品德;指人做壞事,損害他人或公共利益(如:這人真缺德,竟欺騙老人)。
二、語義延伸與語用分析
道德缺失的具象化
“缺德”不僅指抽象的道德敗壞,更強調具體行為(如欺詐、損人利己、破壞公序良俗)。例如《漢語大詞典》指出,其常與“事兒”“話”等搭配(如“缺德事”),凸顯行為的可譴責性。
程度與語境差異
三、文化内涵溯源
“德”在儒家思想中為核心倫理概念(《論語·為政》:“為政以德”)。"缺德"一詞的批判性,深層反映中國傳統對“修身立德”的重視,即個人行為需符合“仁、義、禮、智、信”的規範。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缺德”是一個漢語貶義詞,指行為違背道德規範、缺乏基本品德,常見于指責或諷刺不道德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缺德”由“缺”(缺乏)和“德”(道德)構成,字面意為“缺乏道德”,具體指不顧道義、損害他人或社會公德的行為。例如:欺騙、惡作劇、公共場合擾亂他人等。
缺德行為會破壞人際關系和社會信任,因此傳統文化強調“修德”以維護公序良俗。例如,故意為難他人或占小便宜,均可能被評價為“缺德”。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語境,可參考文學著作或權威詞典。
百販長傑潮戶趁班吹角連營膽敢登蹑而往風行一世風幕撫安幹城之将剛敏觀魚好相恨惋候省華茂家戶奬任驕荒井蛙醯雞金機攫盜攫拏矩臬開袠孔融拉索羸形另眼相看俚淺柳花裙镂句魯麟緑肥紅瘦毛目綿袤綿渺旁沿披帷清迥窮困潦倒凄悒人工授精三角鐵三六九傷憂世資書禮四稽天眷梃刃推子圖騰沃田相貌嫌好道歹嫌怕析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