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ve no way (of doing sth.)] 沒有門徑或機會
相見無由
沒有門徑;沒有辦法。《儀禮·士相見禮》:“某也願見,無由達。” 鄭玄 注:“無由達,言久無因緣以自達也。”《漢書·刑法志》:“使其民所以要利於上者,非戰無由也。” 唐 李德裕 《二猿》詩:“無由碧潭飲,争接緑蘿枝。” 明 張萱 《疑耀·虉字辨》:“今世所行《詩》及字書,皆混亂,故無由辨之。” 郭沫若 《蒲劍集·文化與戰争》:“沒有創造欲望,則整個人類便無由進化。”
“無由”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和用法:
核心釋義
指沒有理由、依據或途徑,常用于表示無法達成某事或缺乏合理動機。例如:“相見無由”即“沒有機會見面”。
語義拓展
在古籍中還可引申為“無從、沒有門徑”,強調客觀條件的限制,如“鄉書無由達”(家信無從寄達)。
行為依據的缺失
描述行為缺乏合理基礎,如:“拆解主流話語對邊緣話語的無由傲慢”,指傲慢态度毫無根據。
機會或途徑的缺失
表示客觀條件限制導緻無法實現目标,如《儀禮》中“某也願見,無由達”,即因無因緣而無法傳遞意願。
文學語境:
“委員間意見分歧無由解決”(矛盾長期無法化解)。
“生命財産無由保障”(缺乏保護途徑)。
哲學思辨:
“對和平、愛與無由的喜悅敞開”,此處“無由”強調超越邏輯的純粹體驗。
“無由”在古典文獻中頻繁出現,例如: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等來源。
無由是一個中文詞語,拆分可分為部首無和由,共有9個筆畫。該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的一種寫法。
無由的最早源頭可以追溯到古代,形狀符號上古代鹹豐年間秦人郇先生所畫的象形字。後來隨着漢字的發展和演變,無由也隨之進入了漢字的表音文字中。
在繁體中文中,無由的寫法為無由。
在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無由在古代書法中的寫法是“無”字的上面加上“由”字。這種寫法在古代經常出現,但在現代已經很少見到了。
1. 為什麼這件事情發生了,原因無由可考。
2. 在無由的情況下,他們決定暫停工程的進行。
3. 他的離開對我們來說是突然的,沒有給出無由的解釋。
組詞可以根據無由的義項和相關詞彙進行搭配,例如:
無由可查、無由生厭、無由展開、無由追溯。
無由的近義詞可以是無故、莫名其妙、毫無道理等。
無由的反義詞可以是有因、有緣、由此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