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風迹 ”。
“風跡”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ēng jì,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釋:
風節與風操
指人的品格、節操或行為風範。例如《後漢書·朱浮傳》中提到“浮年少有才能,頗欲厲風迹”,此處“風迹”即強調個人修養與道德追求。宋代沈括在墓志銘中亦用“規模風跡”形容人物的精神風貌。
政績與治理成效
多用于描述官員的治理成果。如《宋書·良吏傳序》記載“今採其風迹粗著者”,指選取政績顯著者立傳。宋代葉適也以“風迹可述”評價地方官的惠民政策。
追蹤與尋迹
引申為根據傳聞或線索進行探查。明代宋濂在《熊府君墓銘》中描述官員暗中調查貪腐行為時,用“陰風跡數十輩”體現此義。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宋書》等文獻原文。
「風跡」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風的足迹或軌迹。
拆分部首:風(飛字部),跡(足字底)。
拆分筆畫:風(8畫),跡(13畫)。
來源:《風跡》一詞最早出現在宋·周敦頤的《太極圖說》中,他以此描述了太極産生的過程。後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描述風的軌迹或足迹。
繁體:風蹟
古時候漢字寫法:風迹
例句:他順着院子裡飄揚的紙鶴,看到了風跡的美麗。
組詞:風貌、迹象、風景
近義詞:風迹、風迹、風迹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