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跗注的意思、跗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跗注的解釋

古代的一種軍服。《左傳·成公十六年》:“ 楚子 使 工尹襄 問之以弓,曰:‘方事之殷也,有韎韋之跗注,君子也。’” 杜預 注:“跗注,戎服。若袴而屬於跗,與袴連。”《國語·晉語六》:“ 鄢 之戰, 郤至 以韎韋之跗注,三逐 楚平王 卒。” 韋昭 注:“跗注,兵服。自要以下,注於跗。” 清 張爾岐 《蒿庵閑話》卷二:“ 華不注 ,‘不’音‘跗’。跗注,戎服,山形似之,故以為名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跗注”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相關信息如下:

  1. 定義與用途
    “跗注”指古代的一種軍服或兵服,主要用于戰場或重要軍事場合。其名稱來源于服飾設計的特點,即從腰部向下延伸至腳背(“跗”即腳背),與腿部服飾相連。

  2. 結構特點

    • 形似長褲,但更注重與腳部的連接,屬于“戎服”的一種,可能用皮革(如“韎韋”)制成,兼具防護性與行動便利性。
    • 《左傳》杜預注提到:“若袴而屬於跗,與袴連”,說明其設計類似褲子,但覆蓋到腳背。
  3. 曆史文獻記載

    • 最早見于《左傳·成公十六年》,楚國工尹襄以“韎韋之跗注”形容敵方将領的着裝。
    • 《國語·晉語六》記載晉國郤至穿跗注作戰的場景,韋昭注進一步解釋為“兵服,自要(腰)以下注於跗”。
  4. 相關延伸

    • “跗”單獨使用時,可指腳背(如《莊子·秋水》“沒足滅跗”),或物體的足部、末端(如劍柄、花萼等)。
    • 清代張爾岐《蒿庵閑話》提到“華不注”山名中的“不”通“跗”,因山形似跗注而得名。

“跗注”是先秦至漢代文獻中描述的軍服,其設計體現了古代軍事服飾的功能性,常見于貴族或将領的戰場着裝。如需更完整的曆史考證,可查閱《左傳》《國語》等原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跗注》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腳跟踩住”或“踏着腳跟”。現在我給你詳細解釋一下。 這個詞可以拆分為“跗”和“注”兩個部分。其中,“跗”是一個漢字,它的部首是“足”,表示與腳有關;而“注”是另一個漢字,它的部首是“水”,表示與水有關。 關于筆畫,漢字“跗”的筆畫數是12畫,其中包括了一些彎曲的線條。而漢字“注”的筆畫數是8畫,它由一些直線和彎曲的線條組成。 《跗注》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确定,目前沒有确切的出處和來源。它是漢字的組合,可能是由古代文字演變而來。雖然有些詞語的來源我們不清楚,但它們在現代漢語中依然有着重要的意義和使用。 根據你的要求,繁體字的寫法是「踏註」。繁體字是傳統漢字的一種形式,比現代漢字多了一些筆畫和複雜的結構。即使在現代,繁體字仍然在某些場合和地區得到使用。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我們沒有找到關于《跗注》的具體記錄。這是因為古代漢字的形式和用法與現代有很大的不同。當然,在古代文獻、書法作品或碑銘中,我們可能會找到類似的詞語或用法。 舉個例子,我們可以使用《跗注》這個詞語來組成一句話:“他穩穩地跨過河流,跗注在河底的石塊上。”其中,“跗注”表示他在腳跟踩住河床的石塊上行走。 關于組詞,我給出一個例子:跗步。這個詞将“跗”和“步”這兩個字組合在一起,表示以腳跟為重心踏步前進的動作。 至于近義詞和反義詞,我無法給出具體的答案。因為《跗注》是一個比較具體和特定的詞語,它的近義詞和反義詞可能需要根據具體語境來确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