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跗注的意思、跗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跗注的解釋

古代的一種軍服。《左傳·成公十六年》:“ 楚子 使 工尹襄 問之以弓,曰:‘方事之殷也,有韎韋之跗注,君子也。’” 杜預 注:“跗注,戎服。若袴而屬於跗,與袴連。”《國語·晉語六》:“ 鄢 之戰, 郤至 以韎韋之跗注,三逐 楚平王 卒。” 韋昭 注:“跗注,兵服。自要以下,注於跗。” 清 張爾岐 《蒿庵閑話》卷二:“ 華不注 ,‘不’音‘跗’。跗注,戎服,山形似之,故以為名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跗注是古代中國的一種軍服形制,特指将褲腿與鞋履相連的服飾設計,主要用于軍事場合以提升行動便利性。其名稱源于“跗”(腳背)與“注”(連綴)的結合,強調下肢服飾的一體化特征。

釋義與文獻依據

  1. 字義解析

    • 跗:指腳背或足面。《說文解字》釋“跗”為“足上也”。
    • 注:意為連屬、附着。《周禮·考工記》鄭玄注“注”為“猶屬也”,即連接之意。

      合稱“跗注”,即通過特殊剪裁将褲腳與鞋履縫合,形成連貫的下裝。

  2. 曆史記載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成公十六年》:“有韎韋之跗注。”杜預注:“跗注,戎服,若褲而屬于跗,與褲連。” 意指用赤色熟牛皮制成的軍服,褲管延伸至腳背并與鞋相連,類似現代連體工裝的設計,便于作戰活動。

  3. 功能與形制

    跗注的核心特點是“褲履一體”,避免傳統下裳在行動時的牽絆。唐代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進一步闡釋:“跗謂足背,注猶屬也。褲自膝以下而屬連于跗。” 說明其覆蓋範圍自膝蓋至腳背,兼具防護性與靈活性。

文化演變

跗注作為先秦至漢代的典型戎服,反映了古代軍事服飾的實用主義思想。其設計理念影響了後世軍裝發展,如南北朝時期的“袴褶”(騎射服)即延續了連體式結構。隨着騎兵戰術興起,此類服飾逐漸被更靈活的分離式褲裝取代,但其功能性構思仍具借鑒意義。


文獻參考來源:

  1. 《說文解字》(漢·許慎)
  2. 《周禮注疏》(漢·鄭玄注)
  3. 《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
  4. 《中國古代軍戎服飾研究》(劉永華著,清華大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跗注”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相關信息如下:

  1. 定義與用途
    “跗注”指古代的一種軍服或兵服,主要用于戰場或重要軍事場合。其名稱來源于服飾設計的特點,即從腰部向下延伸至腳背(“跗”即腳背),與腿部服飾相連。

  2. 結構特點

    • 形似長褲,但更注重與腳部的連接,屬于“戎服”的一種,可能用皮革(如“韎韋”)制成,兼具防護性與行動便利性。
    • 《左傳》杜預注提到:“若袴而屬於跗,與袴連”,說明其設計類似褲子,但覆蓋到腳背。
  3. 曆史文獻記載

    • 最早見于《左傳·成公十六年》,楚國工尹襄以“韎韋之跗注”形容敵方将領的着裝。
    • 《國語·晉語六》記載晉國郤至穿跗注作戰的場景,韋昭注進一步解釋為“兵服,自要(腰)以下注於跗”。
  4. 相關延伸

    • “跗”單獨使用時,可指腳背(如《莊子·秋水》“沒足滅跗”),或物體的足部、末端(如劍柄、花萼等)。
    • 清代張爾岐《蒿庵閑話》提到“華不注”山名中的“不”通“跗”,因山形似跗注而得名。

“跗注”是先秦至漢代文獻中描述的軍服,其設計體現了古代軍事服飾的功能性,常見于貴族或将領的戰場着裝。如需更完整的曆史考證,可查閱《左傳》《國語》等原典。

别人正在浏覽...

挨個拜望暴長薄濇辨論閉閣自責不假思索不盈眦朝更夕改春妝待虧汈汊芳塵發書封家幹糞幹涉革化格日鬼蛾荷屋畫圖昏花見慣司空艱急謇然譏刺鏡閣金谷老稽實舉止不凡恪懃控所挎兜,挎兜兒窺間伺隙論高寡合落忍旄俊命篇陌阡攮包齧噬辟任錢币簽證榮褒颡泚三韻山阙麝香骢釋氏時議霜鈇蒐獮同參危菑五氣夏蘖顯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