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户的意思、奉户的详细解释
奉户的解释
宋 初承 五代 旧制,州县官俸均给实物,并指定由所属民户出钱易回。这些被指定的民户称为“奉户”。每本官所受物,凡一千,分与两户,一户输钱五百。如物价不足以抵官俸原数,即由奉户补足,官府则免除其夏秋两税以外的其他赋役。此制起于 后汉 乾祐 中,至 宋 太平兴国 元年始废。见《宋史·职官志十一》。
词语分解
- 奉的解释 奉 è 恭敬地用手捧着:奉觞(举杯祝酒)。奉献。奉祀。奉承(恭维,讨好。“承”读轻声)。 尊重,遵守:奉公守法。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奉行故事(按老规定办事)。 敬辞,用于自己的举动涉
- 户的解释 户 ù 一扇门,门:门户。窗户。户枢不蠹。夜不闭户。 人家:户口。户主。门户之见(亦指派别上的成见)。 会计部门称账册上有业务关系的团体或个人:户头。开户。 门第:门当户头。 姓。 笔画数:; 部首
专业解析
“奉户”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中。其含义可以从字义分解和整体词义两方面理解:
-
字义分解:
- 奉 (fèng): 本义为“捧”、“承”,引申为“进献”、“供给”、“侍奉”、“尊奉”、“遵守”等含义。它含有恭敬地给予、承担或遵循的意思。
- 户 (hù): 本义指单扇门,引申为住户、人家、门第、户籍单位(古代以若干家为一户)等。指代具体的家庭或户籍单位。
-
整体词义:
- 承担供奉、赋役的特定户籍或家庭: 这是“奉户”最常见的含义。在古代社会(特别是唐宋时期),存在一些专门为皇室、官府、寺庙或特定机构承担供奉物品、劳役或赋税的户籍或家庭。这些家庭被指定或固定承担某种供奉义务,故称为“奉户”。
- 侍奉、供养特定对象的家庭: 有时也指专门负责侍奉、供养某位重要人物(如贵族、高僧)或其家族的家庭。
- 敬称他人的家庭: 在极少数语境下,也可能作为一种敬语,指称对方的家庭或门第,但此用法罕见。
“奉户”主要指古代社会中,被指定承担特定供奉、赋役或侍奉义务的户籍或家庭单位。它反映了古代赋役制度和特定社会分工的一种形式。
历史背景与参考:
“奉户”的概念与古代的赋役制度密切相关。例如,唐代有“封户”(食封户),贵族功臣享有一定户数的赋税收入,这些户即为其“封户”,有时也称为“奉户”(取其供奉之意)。在宗教领域,寺庙也可能有专门的“奉户”为其提供供养。宋代以后,随着赋役制度的改革(如两税法、一条鞭法),这种特定指向的“奉户”制度逐渐淡化。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该权威词典对“奉户”有收录和解释,指出其指“承担供奉、赋役的民户”。(注:因无法提供确切在线链接至该词典的特定词条,此处仅列来源名称)
-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研究(相关学术著作): 在探讨唐代食封制、宋代职役等内容的学术研究中,会涉及类似“奉户”的概念和实例。例如,研究唐代经济史的著作会提及贵族功臣的“封户”即为其“奉户”。(注:此处指一类研究文献,非特指单一网页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奉户”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含义,需根据具体使用场景区分:
一、成语含义(家庭伦理层面)
- 基本解释:指侍奉主人、操持家务的职责,强调家庭成员对家主应尽的勤勉义务。
- 构成解析:
- 奉:侍奉、遵从,体现恭敬态度;
- 户:家庭单位,代指家务管理。
- 文化内涵:反映传统伦理中主仆责任关系,常用于强调尽职尽责的家庭服务意识。
二、历史制度含义(宋代财政制度)
- 制度背景:五代至宋初延续的官俸支付方式,官员俸禄以实物(如布帛、粮食)发放,由指定民户(奉户)折现。
- 运作规则:
- 分摊机制:每千文俸额由两户承担,各缴500文;
- 物价补差:实物折现不足时,奉户需补足差额;
- 赋役减免:奉户可免去夏秋两税外的徭役。
- 存续时间:后汉乾祐年间(约948-950年)至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废止。
三、注意语义混淆
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现代语境多指向成语的家庭伦理,历史文献中则特指宋代财政制度中的民户角色。查证古籍时建议参考《宋史·职官志十一》等权威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哀石棒杀匾对鬓垂碧筒不抟察验串炮打卡钓具顶戗东旋多端返己奉行高山流水孤剑锅伙鹤膺轰哄货人伙颐假年简墨践跚静境浄扫进御矩坐窥问老来少灵帏鸬鹚瘟卖大户埋暮马蛭门可罗雀囊漉捏脚捏手女子无才便是德迫恐强壮剂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琴音去国苒苒陾陾软轝三刑沈璧肆虐横行繐帐田弋退斋吞舟之鱼完健衔泪霞晕胁肩低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