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厲世摩鈍 ”。
"厲世磨鈍"是一個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在于激勵世人奮發向上,使資質愚鈍者也能得到鍛煉和提升。以下從詞典釋義、語源考據及經典用例角度進行詳細闡釋: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解釋為:"激勵世人,使愚鈍者受到磨練而奮發有為"。其中"厲"通"砺",意為"磨砺";"世"指"世人、社會";"磨"即"磨練";"鈍"指"愚鈍、不敏銳"。該詞強調通過外部環境的激勵與個體主動的磨練,促使才能提升。
《辭源》(修訂本)
釋義側重其社會功能:"比喻以嚴正之風激勵世俗,使頑鈍者亦能奮發"。特别指出其典出《漢書·梅福傳》,原句"厲世磨鈍"與"矯曲為直"并列,體現儒家教化思想中對社會風氣的改造作用。
"厲"為"砺"之古通假字,《說文解字·廠部》載:"厲,旱石也",段玉裁注:"旱石者,剛堅之石,可磨刃"。此解揭示其"磨煉"本義。
成語承載"玉不琢不成器"的儒家教化理念,如《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可互為印證,強調後天磨練對成才的決定性作用。
《漢書·卷六十七·梅福傳》載:"故爵祿束帛者,天下之厎石,高祖所以厲世摩鈍也。"(注:摩通磨)此處指漢高祖以爵祿激勵人才,為現存最早書證。
魏源《默觚·治篇》:"艱艱貞者,厲世磨鈍之砥石也",将艱難境遇比作磨砺心志的砥石,深化其哲學内涵。
魯迅《文化偏至論》化用此典:"由是觀之,彼厲世磨鈍之志士,其亦勞矣",賦予其喚醒民族精神的新義。
後者典出《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喻時間久遠(如"黃河如帶,泰山若砺"),無激勵之義。
五代桑維翰典故專指勤學苦讀,而"厲世磨鈍"兼具社會激勵與個體成長雙重維度。
參見文獻
本文釋義主要依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版)、《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修訂版)及《漢書》《默觚》原典。因古籍電子化限制,部分内容需核查紙質文獻,讀者可通過"國學大師"(www.guoxuedashi.com)檢索相關條目。
“厲世磨鈍”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適用于教育、社會治理等語境,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漢書》或宋代奏章原文。
貶斥沖人春化丹抱盜索調責恫疑對位頓擗敦敍二晉梵衆天浮爵芙蓉面負怨搆通呱呱而泣館宅锢結故栖還麾嘉期疾步伎船祭告寂絕僅容旋馬卷雲居成累堆冷凝器冷突戀歌領掇陵駕六渠鸾回鳳舞輪機慢書民母民魚南普陀寺鳥鼠逆犯篷廠搒決強起秦裘荃蹄三龍祠上第神肖市步首選雙環夙孤同心頭伏嘯傲孝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