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住所。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若乃南北兩居”自注:“兩居謂南北兩處,各有居止。” 唐 姚合 《春日閑居》詩:“居止日蕭條,庭前唯藥苗。”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局詐》:“家人喜,問其居止。便指其門戶曰:‘日同巷不知耶?’”
(2).居住,停留。《後漢書·西羌傳·湟中月氏胡》:“其羸弱者南入山阻,依諸 羌 居止,遂與共婚姻。”《宣和遺事》後集:“帝與從行人移置泥地濕淖中居止,因此大困。” 元 秦簡夫 《趙禮讓肥》第二折:“因趁熟來到這 南陽 宜秋山 下,蓋了一間草房居止。”參見“ 屆止 ”。
(3).猶言起居行動。 晉 向秀 《<思舊賦>序》:“餘與 嵇康 、 呂安 ,居止接近。” 唐 孟郊 《勸善吟》:“顧餘昧時調,居止多疎慵。”
居止是古漢語複合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人定居或栖身的場所。此義項強調具體的物理空間,如房屋、宅院等。
例證:
《後漢書·逸民傳》載:“居止幽僻,不交俗務。”
唐代杜甫《寄贊上人》詩:“一昨陪錫杖,蔔鄰南山幽……居止近西嶽,雲峰霧霭多。”
引申指人的日常行為、生活狀态或處世方式,強調動态的生活軌迹。
例證:
《南史·王僧孺傳》稱:“居止端雅,雖見童稚,若嚴師焉。”
宋代王安石《與王子醇書》雲:“觀其居止,足知其治行之明。”
權威參考:
釋義綜合自《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及《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用例引自中華書局點校本《杜工部集》《南史》等典籍。
“居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結合不同文獻用例可具體解釋如下:
住所
指居住的場所或具體地址。例如:
居住、停留
表示在某地定居或短暫停留。例如:
起居行動
泛指日常生活行為。例如:
該詞在古詩文中常見,如:
“居止”既可指具體住所,也可引申為居住行為或生活狀态,需結合語境理解。更多例句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文獻。
安伏暗灘寶眷暴内犇雷側入呈卷赤麻籌厝床婆子春暖花香忖料蠹書客惡詫訛錯反惑忿喪襆頭鬴洧歌喉格王工傷公有制皇商驩宴積極鯨鱷進來積習難除累息連二趕三兩唐靈曜洛書孟浪棉窩窩明糚纆索南狐南郊能奈弄章撲速前惡情摯趨合三雍宮賞罰分審擅名聖覺升水鼠步聳激蹜脰瑣脞塌中鐵窨帷扆握發信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