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旨意,意圖。《漢書·薛宣傳》:“九卿以下,鹹承風指,同時陷於謾欺之辜,咎繇君焉。” 宋 司馬光 《太子太保龐公墓志銘》:“今之禦史多承望要人風指,陰為之用。”《明史·儒林傳二·鄒德涵》:“禦史承風指劾之,貶秩歸。”
2.風采,風度。 宋 周密 《齊東野語·庯峭》:“而 齊 魏 間以人有儀矩可喜者,則謂之庯峭……今京師指人之有風指者,亦謂之波峭。”
謂諷告其旨意。《史記·西南夷列傳》:“ 恢 因兵威使 番陽 令 唐蒙 風指曉 南越 。”《漢書·嚴助傳》:“上嘉 淮南 之意,美将卒之功,乃令 嚴助 諭意風指於 南越 。” 顔師古 注:“風讀曰諷,以天子之意指諷告也。” 明 唐順之 《佥事孫公墓志銘》:“而邑人亦無敢告言 恩 者,乃稍稍以輕罪笞其一二宗人以風指百姓,百姓乃敢告 恩 。”
“風指”是“風指”的繁體寫法,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搜索結果中的權威信息如下:
旨意、意圖
指上級或權威者的指示、意圖。例如《漢書·薛宣傳》提到“鹹承風指”,意為官員們接受朝廷的旨意。
例句:明代文獻中“禦史承風指劾之”,即禦史根據上級意圖彈劾官員。
風采、風度
形容人的儀态或氣度。宋代《齊東野語》記載“京師指人之有風指者”,即稱贊某人風度出衆。
諷告其旨意
通過委婉方式傳達意圖。如《史記·西南夷列傳》中“風指曉南越”,指通過暗示告知南越國漢朝的态度。
“風指”一詞兼具具體與抽象含義,既可用于描述明确的指令(如古代政令),也可形容人的氣質或作為隱喻符號。其豐富性源于漢語中“風”的多重引申(如風氣、風俗)。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可參考《漢書》《史記》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