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慕有德者。饗,通“ 嚮 ”。《禮記·禮器》:“故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内無怨。故物無不懷仁,鬼神饗德。” 孔穎達 疏:“鬼神聰明正直,依人而行,物既懷仁,故神亦饗德也。” 陳澔 集說:“惟其有此禮也,故外人之疎遠者無不諧協,内人之親近者無所怨憾。人歸其仁,神歆其德也。”
“飨德”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全面理解:
“飨德”由“飨”和“德”組成:
因此,“飨德”字面意為“向往有德者”,強調對道德高尚者的敬仰與效仿。
核心内涵
指通過自身品德感化他人,或表達對德行的推崇。如《禮記·禮器》記載:“鬼神饗德”,孔穎達注解為“鬼神依人而行,故神亦饗德”,說明德行能影響他人甚至神靈。
用法場景
多用于描述君子以禮修身、以德化人的行為,如:“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内無怨,物無不懷仁,鬼神饗德”,體現内外兼修、德被四方的境界。
綜合等權威釋義,結合《禮記》經典用例,可确認其核心為“向慕德行”。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禮記》原文及古代注疏。
飨德(xiǎng dé)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詞彙,它包含了豐富的含義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詞彙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飨德的拆分部首是食(shí)和彳(chì),其中食表示與食物、吃有關,彳表示行走的意思。筆畫上,飨有13畫,德有9畫。
飨德二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易》中的“飨神德”一詞,意為祭祀神明以及展示德行的意思。在繁體字中,飨德分别寫作“饗德”,保留了字形的傳統,也強調了對德行的重視。
在古代,飨德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其中,飨可以寫作“飠”或“食”,德可以寫作“德”或“得”。然而,這些寫法都強調了人們在心靈層面上追求德行和美德的意義。
1. 他以高尚的品德飨受着家族的崇拜和敬重。 2. 這部電影從多個角度飨德了勇氣和希望的力量。 3. 他一直以飨德為己任,不斷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飨德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而成新的詞彙,如:飨德食堂、飨德教育、飨德精神等。這些詞語進一步強調了飨德作為一種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的重要性。
與飨德意義相近的詞彙有仁義、德行、善行等,它們都指向了人們追求美好品德和行為的目标。
與飨德意義相反的詞彙有惡行、罪行、丑陋等,它們代表了不良行為和道德敗壞。
飨德這個詞彙将美德與行為準則緊密聯繫在一起,鼓勵人們追求德行,展現善良和正直的品質。我們應該将飨德融入日常生活中,時刻銘記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并将其傳遞給身邊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