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旨意,意图。《汉书·薛宣传》:“九卿以下,咸承风指,同时陷於谩欺之辜,咎繇君焉。” 宋 司马光 《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今之御史多承望要人风指,阴为之用。”《明史·儒林传二·邹德涵》:“御史承风指劾之,贬秩归。”
2.风采,风度。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庯峭》:“而 齐 魏 间以人有仪矩可喜者,则谓之庯峭……今京师指人之有风指者,亦谓之波峭。”
谓讽告其旨意。《史记·西南夷列传》:“ 恢 因兵威使 番阳 令 唐蒙 风指晓 南越 。”《汉书·严助传》:“上嘉 淮南 之意,美将卒之功,乃令 严助 諭意风指於 南越 。” 颜师古 注:“风读曰讽,以天子之意指讽告也。” 明 唐顺之 《佥事孙公墓志铭》:“而邑人亦无敢告言 恩 者,乃稍稍以轻罪笞其一二宗人以风指百姓,百姓乃敢告 恩 。”
“風指”是“风指”的繁体写法,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综合搜索结果中的权威信息如下:
旨意、意图
指上级或权威者的指示、意图。例如《汉书·薛宣传》提到“咸承风指”,意为官员们接受朝廷的旨意。
例句:明代文献中“御史承风指劾之”,即御史根据上级意图弹劾官员。
风采、风度
形容人的仪态或气度。宋代《齐东野语》记载“京师指人之有风指者”,即称赞某人风度出众。
讽告其旨意
通过委婉方式传达意图。如《史记·西南夷列传》中“风指晓南越”,指通过暗示告知南越国汉朝的态度。
“风指”一词兼具具体与抽象含义,既可用于描述明确的指令(如古代政令),也可形容人的气质或作为隐喻符号。其丰富性源于汉语中“风”的多重引申(如风气、风俗)。
如需进一步考证古籍原文,可参考《汉书》《史记》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