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前方;路邊。《韓非子·十過》:“ 韓 使人之 楚 , 楚王 因發車騎陳之下路,謂 韓 使者曰:‘報 韓君 言弊邑之兵今将入境矣。’”《南史·謝靈運傳》:“後 秦 郡府将 宋齊 受使至 塗口 ,行達 桃墟村 ,見有七人下路聚語,疑非常人,還告郡縣,遣兵隨 齊 掩讨禽之。” 元 宮大挺 《七裡灘》第三折:“見旗幟上月華日精,諕的些居民從速風迸,呈百般的下路潛藏無掩映,不知您,帝王情,是怎生。”
(2).猶言下江,指 長江 下遊的地方。《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這番在下路脫了糧食,裝回頭貨回家,正趁着順風行走。”《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他有個妹子,嫁與下路人,住在 前門 。”《儒林外史》第十二回:“ 宦成 聽見那兩個戴方巾的説的都是些 蕭山縣 的話--下路船上,不論甚麼人,彼此都稱為‘客人’。”
(3).路為 宋 、 金 、 元 行政區劃名, 元 定轄區戶數在十萬以下者為下路。《元史·選舉志一》:“﹝ 至元 六年﹞十二月,中書省定學制頒行之,命諸路府官子弟入學,上路二人,下路二人,府一人,州一人。”參見“ 上路 ”。
“下路”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
方位指向
地理代稱
地理名稱
遊戲術語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看《漢典》《元史》等文獻或遊戲百科說明。
下路(xià lù)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下指的是向下的方向,路指的是道路或者是路徑。
下路的“下”字拆分為下部和下筆,而“路”字的部首是走字旁,它的筆畫數是13畫。
下路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确定。根據相關資料,下路一詞最早見于《後漢書·王邑傳》,但并沒有詳細解釋這個詞的意思。從字義上來看,可以推測下路指的是向下的道路或路徑。
下路的繁體字為「下路」,和簡體字寫法一緻。
古代漢字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寫法存在變化,下路作為一個現代漢字,其古時候的寫法會因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1. 走出家門,就能看到下路通往村莊。
2. 他沿着下路一直走,直到抵達目的地。
下坡、下山、下海、下樓、下沉等。
下行、向下、順着、往下等。
上路、上升、向上、往上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