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敵侔的意思、敵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敵侔的解釋

謂力量相等。《戰國策·韓策三》:“ 韓 與 魏 ,敵侔之國也, 申不害 與 昭釐侯 執珪而見 梁 君,非好卑而惡尊也,非慮過而議失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敵侔(dí móu)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雙方力量、地位或能力相當,彼此匹敵、不相上下的狀态。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敵侔指事物或人物在力量、價值、地位等方面完全相等,形成對峙或平衡狀态。

核心含義:勢均力敵、不相伯仲。

例:“兩軍敵侔,勝負難分” 。


二、字義構成分析

  1. 敵(dí):

    本義為對抗、抵擋,引申為“相當”“匹敵”。

    《說文解字》:“敵,仇也。”

  2. 侔(móu):

    意為相等同。

    《周禮·考工記》:“疏數必侔。” 鄭玄注:“侔,猶均也。”

    合成詞義:二者結合強調“對等性”,即雙方處于完全均勢。


三、應用場景與典例

  1. 軍事領域:

    描述敵對雙方軍力均衡,如《孫子兵法》“敵侔則能戰之”(勢均力敵時可主動出戰) 。

  2. 政治博弈:

    指政權或勢力集團分庭抗禮,如《戰國策》“秦齊敵侔,争霸中原” 。

  3. 能力比較:

    用于人才、技藝的對比,如“其智謀敵侔諸葛”(智慧與諸葛亮相當) 。


四、權威文獻出處

  1. 《漢語大詞典》:

    明确收錄“敵侔”詞條,釋義為“對等;匹敵” 。

  2. 《古代漢語詞典》:

    引《韓非子·初見秦》例證:“天下又比周而軍華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圍梁數旬,則梁可拔……則是以一敵侔強秦。”

  3. 《辭源》:

    強調其先秦典籍淵源,多見于兵家與縱橫家文獻 。


五、近義詞辨析


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
  3.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4. 《戰國策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5. 《韓非子集解》(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敵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力量相等,常用于描述雙方勢力或能力不相上下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1. 基本釋義
    “敵侔”由“敵”和“侔”組成,均為“相等、匹敵”之意。兩字并列強調勢均力敵的關系,如《戰國策·韓策三》中“韓與魏,敵侔之國也”,指韓國與魏國實力相當。

  2. 結構分析

    • 敵:本義為敵對,引申為相等(如“勢均力敵”)。
    • 侔:意為等同、齊平(如《莊子》“畸于人而侔于天”)。
      兩字組合後,詞義疊加,強化“對等性”。
  3. 應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軍事語境,描述國家、勢力、人物間的抗衡關系。例如:“兩國交戰多年,國力始終敵侔。”

  4. 相關成語
    類似含義的成語包括“旗鼓相當”“分庭抗禮”等,但“敵侔”更側重力量層面的均衡。

注意: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戰國策》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傍觀冷眼跛足逞譽次述丹字大運河殿省颠衣到裳鵝炙防刺燔肉廢寝忘餐風胡子扶榇服日剛猛怪變海男子海參颃颡禾束惶汗警旦驚泷進駕寄售積陰可鄙珂羅版冷汗兩當衫淩蔑六神不安洛妃買不短霓裳羽衣舞凝翫跑解馬否極陽回前後腳齊敏琴瑟和好壤流熔劑戎翟閃痛折關聖營時德逃卒趿鞋外簡内明文集吳越相冊飨赉鄉讪小格枭克肖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