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周 庾信 《禹渡江贊》:“三江初鑿,九谷新成,風飛鹢湧,水起龍警。”古代常畫鷁像于船首,故以“風鷁”指乘風而駛的船。 唐 張登 《上巳泛舟得遲字》:“風鷁今方退,沙鷗亦未疑。”
關于“風鹢”的詳細解釋如下:
“風鹢”是由“風”(風力)和“鹢”(古代指鷹類或水鳥)組合而成的詞語。其核心意象為風力推動鹢鳥急速飛翔,引申為速度極快、迅猛離去的狀态。此外,古代船首常畫鹢鳥圖案,因此“風鹢”也代指乘風疾馳的船隻。
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相關詩詞引用,可參考《禹渡江贊》及唐代文獻。
《風鹢》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一種會迎着風飛翔的鹭鳥。
《風鹢》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風 (fēng) 和 鹢 (yì)。風鹢一共有14個筆畫。
《風鹢》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早出現在《北齊書·趙廣異傳》中。在繁體字中,風鹢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風鹢的寫法和現在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1. 這隻風鹢在海邊翺翔,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他用筆畫靈動地畫出了一隻風鹢在飛翔的場景。
1. 組詞:風鹢巢、風鹢羽、風鹢翔。
2. 近義詞:風鳥、禦風鳥。
3. 反義詞:困鷹、羽疾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