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rnay; suona horn] 管樂器,管身上面七孔,下面一孔。原流傳于波斯、阿拉伯一帶,金、元時傳入中國
波斯語的譯音。或譯為“蘇爾奈”、“唢拿”、“唆呐”、“鎖呐”。簧管樂器。 金 元 時由 波斯 、 阿拉伯 一帶傳入我國。《清文獻通考·樂二十三》:“其樂器有大鼓、小鼓、銅號、鉸子、嗩呐、喇叭。”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外面忽然傳來一陣非常熱鬧的吹吹打打的鑼鼓唢呐聲,掩住了風聲。” 沉從文 《蕭蕭》:“鄉下人吹唢呐接媳婦,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有的事情。”
關于“唢呐”的詳細解釋如下:
“唢呐”是中國傳統雙簧木管樂器,其名稱源于波斯語“Surnā”的音譯,曆史上曾有多種譯名如“蘇爾奈”“鎖呐”等。該詞既指樂器本身,也可在特定語境中形容高亢刺耳的聲音。
唢呐由五部分組成:
明代文獻《紀效新書》記載戚繼光将其用于軍樂,王磐《朝天子·詠喇叭》更以文學形式描繪其社會影響。
唢呐是一種中國傳統的樂器,屬于銅管類樂器。它是一種由吹奏和演奏兩種方式相結合的樂器,因此也被稱為“口白”。唢呐的發音獨特,富有情感,常被用于婚喪嫁娶等喜慶場合。
唢呐的拆分部首是口和氵(水)。
唢呐的筆畫數為11畫。
唢呐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是由“唢”和“呐”兩個詞組成的。其中,“唢”是形聲字,從“口”部表示本字的聲音;“呐”是指用口吹奏的樂器,《廣雅》稱之為“口白”。
繁體字“唢”和“呐”與簡體字相同,沒有特殊的區别。
在古時候,唢呐的漢字寫法并不完全相同。在《玉篇》中,唢呐的寫法為“偌呐”;在《集韻》中,寫作“梭娜”。
小時候,我經常聽到唢呐的聲音飄蕩在村莊裡。
唢呐的演奏技巧需要不斷的練習和磨砺。
唢呐樂團、吹奏唢呐、演奏唢呐、學習唢呐。
葫蘆絲、笙、插管、闆腔。
鋼琴、小提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