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箭射靶不入而彈回。《儀禮·大射》:“中離維綱,揚觸梱復。” 鄭玄 注:“梱復,謂矢至侯不著而還。還,反也。”
“捆複”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箭射中箭靶邊框後未插入而彈回的現象。這一含義源自《儀禮·大射》中的記載:“中離維綱,揚觸梱復”,鄭玄注解為“梱復,謂矢至侯不著而還”,即箭未射入靶心(“侯”指箭靶)而反彈回來。
“捆複”屬于古代射箭禮儀中的術語,用于描述射箭比賽中的特定情況,可能與當時的計分規則相關。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或相關研究領域。需注意其與“捆綁”“恢複”等現代詞彙的差異。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儀禮》原文或漢代鄭玄的注解。
《捆複》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捆綁、捆紮。指将物體用繩帶或其他材料緊緊地綁在一起。
《捆複》的部首是手部,總共有11個筆畫。
《捆複》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是由手部和貝部組成的合字。繁體字為「捆複」。
在古時候,「捆複」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手部寫作「扌」,貝部寫作「貝」。
下面是一些使用《捆複》的例句:
他用繩子将木材捆複起來。
工人把貨物捆複在一起方便運輸。
與《捆複》相關的組詞有:
- 捆紮:用繩子或其他材料将物體緊緊地綁紮在一起。
- 捆綁:将人或物體用繩帶等綁紮在一起。
- 紮緊:把繩子等固定或擰緊。
與《捆複》意思相近的詞有:
- 縛紮:用繩子等緊緊地固定、拴住。
- 系縛:用繩帶等将人或物體固定在一起。
與《捆複》意思相反的詞有:
- 散開:将原本固定在一起的人或物體分開。
- 松解:将原本緊紮的繩子等解開或放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