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 汉 明帝 永平 ﹞十五年春行幸 东平 ……帝以所作《光武本纪》示 苍 , 苍 因上《光武受命中兴颂》,帝甚善之。”后因以“东平献颂”为宗室歌颂帝德的典实。《三国志·魏志·中山恭王袞传》:“昔 唐叔 归禾, 东平 献颂,斯皆骨肉赞美,以彰懿亲。”
“东平献颂”是一个历史典故类成语,其含义与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该成语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汉明帝刘庄巡幸东平国,将所著《光武本纪》展示给东平王刘苍。刘苍为表敬意,献上《光武受命中兴颂》,赞颂光武帝刘秀的功绩,此举深得明帝赞许。后世遂以“东平献颂”代指宗室成员对帝王功德的称颂。
与“东平献颂”类似的典故包括: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记载,可参考《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原文,或查阅权威词典释义。
《东平献颂》是指向东平府献上赞美、颂扬之词或乐曲。这是一种古代文化中的礼仪活动,旨在向东平府表达敬意和感谢。
《东平献颂》的拆分部首为“口”和“羊”,其中“口”代表了发音,而“羊”则起到了表示意义的作用。此外,“东”字的笔画共有5画,“平”字的笔画有5画,“献”字的笔画有8画,“颂”字的笔画有9画。
《东平献颂》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礼乐制度。东平府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而《献颂》一词是经典礼仪乐章的一种形式,用来表达对东平府的崇敬和敬意。
《东平献颂》在繁体中的写法为「東平獻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有些字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以《东平献颂》为例,古代的写法中「献」字可能会写作「獻」,「颂」字可能会写作「頌」。
他撰写了一曲《东平献颂》,表达对故乡的深情。
东平、献颂、表达、敬意、礼乐、杂技、乐曲
东平赞扬、献词颂美、府上表达、敬仰
东平责备、抨击、非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