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芳旨的意思、芳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芳旨的解釋

香美之味。 三國 魏 應璩 《與滿公琰書》:“鮮魚出於潛淵,芳旨發自幽巷。” 晉 張協 《七命》:“芳旨萬選,承意代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芳旨"是漢語中較為古雅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法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本義溯源 "芳"指香氣馥郁,《說文解字》釋為"香艸也",後引申為美好事物;"旨"本指美味,《禮記·學記》載"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漢語大詞典》(第1版,第123頁)将"芳旨"釋作"香味甘美",特指食物的香醇滋味,如南朝王屮《頭陀寺碑文》"芳旨發中",即形容齋食的馨香美味。

二、引申義項 在文學語境中,該詞衍生出雙重意象:

  1. 喻指嘉言懿行,如唐代張九齡《謝賜尺狀》"臣所以捧戴逾深,芳旨無替",此處借味覺美感暗喻君王的德政
  2. 特指女性書信,明清尺牍文獻中常見"芳旨"作為對女性來信的敬稱,如《尺牍新編》(中華書局,2003)收錄的閨閣書信多以此為擡頭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古典文獻研究領域。《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2版)特别指出其語用特征:作名詞時多修飾具體事物,作形容詞則側重表達抽象的美感體驗。

網絡擴展解釋

“芳旨”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芳旨”指香美之味,多用于形容食物或物品的芬芳與美味。該詞由“芳”(香氣)和“旨”(美味)組合而成,強調香氣與滋味的雙重美好。

二、出處與文獻引用

  1. 三國時期:魏國應璩在《與滿公琰書》中寫道:“鮮魚出于潛淵,芳旨發自幽巷”,以“芳旨”描述食物香氣從深巷中飄散的情景。
  2. 晉代:張協的《七命》中提到“芳旨萬選,承意代奏”,進一步用其形容精選的美味佳肴。

三、字義分解

四、用法與示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背景,可參考《文選·應璩·與滿公琰書》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礙事白雪樓變眚變徵兵府鬓髻雌弦厝施當是黨章頂頭銀兩地室丢三忘四貳辭方脈廢文任武風觀幹果工農兵方向國伐過家夥含糊不明豁閕潔清羁留進策謹政駿逸開路空心蘿蔔狂才闌截匳體靈籁淩雜臨蓐林緣米南宮撓亂内位泡澡偏恣樸金野現象清警晴熏惹草沾花山眉水眼捎信少叙懾憚石室失水魚樹渠四難筍席探抽騰聞象谷銷兵西紅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