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頀夏的意思、頀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頀夏的解釋

夏,《大夏》, 禹 樂名;頀,《大頀》, 湯 樂名。後亦指典雅的古樂。 清 姚鼐 《送陳東浦方伯自江甯移任安徽》詩:“古風宜《頀》《夏》,僞體闢榛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頀夏”是古代雅樂體系中的專有名詞,指代周代宮廷祭祀儀式中使用的禮樂組合。該詞由“頀”與“夏”兩個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字素構成,具體釋義如下:

一、字源與讀音 “頀”讀作hù,《漢語大字典》釋其本義為“周代六樂之一”,特指《大頀》樂章,屬于祭祀地祇的樂舞。“夏”在此處不指季節,而是《大夏》樂舞的簡稱,傳為大禹時期創作的祭祀山川之樂,《禮記·樂記》記載“《夏籥》序興”即指此樂。

二、禮制功能 “頀夏”連用見于《周禮》記載的禮樂制度,屬于“六樂”體系中的組合形态。《周禮注疏》載“乃奏姑洗,歌南呂,舞《大頀》以祭四望;乃奏蕤賓,歌函鐘,舞《大夏》以祭山川”,說明二者在祭祀儀式中具有空間層級性:頀樂祭祀四方神明,夏樂專祀具體山川。

三、藝術形态 據《通典·樂典》考據,《大頀》以管樂為主,八音齊備,象征天地交融;《大夏》則以籥(編管樂器)為核,配合九成之舞(九段式舞蹈),展現治水功績。二樂合用時的“頀夏”組合,形成“鐘鼓齊鳴-幹羽紛綸”的立體藝術效果,被《樂緯》稱為“陰陽合德之音”。

四、曆史演變 漢代以後“頀夏”作為獨立樂種逐漸消亡,但其核心元素被納入曆代雅樂。北宋陳旸《樂書》記載政和年間曾嘗試複原周代“頀夏”樂章,但因樂器形制失傳未竟全功。清代《律呂正義後編》仍保留“頀夏”作為禮樂分類術語,用于太廟祭祀的樂懸制度。

網絡擴展解釋

“頀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結合搜索結果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頀夏”由兩部分組成:

  1. 頀(hù):指商湯時期的雅樂《大頀》。
  2. 夏:此處指大禹時期的雅樂《大夏》,源自《周禮》記載的“九夏”之一,常用于祭祀山川。

二者合稱泛指古代帝王用于祭祀或慶典的典雅音樂,後擴展為對高雅古樂的代稱。


二、引證與文學引用

  1. 清代文獻:姚鼐《送陳東浦方伯自江甯移任安徽》詩中提到“古風宜《頀》《夏》”,将二者并列,強調其作為正統禮樂的地位。
  2. 綜合釋義:和均指出,“頀夏”是《大夏》與《大頀》的合稱,象征上古禮樂文化的典範。

三、相關延伸

“頀夏”主要用于描述商周時期的雅樂體系,常見于古代詩文或禮樂文獻中,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北房邊符表妹避禍求福博邪不幹不淨蔔浪鼓參注晁采巢居子村廛大平瞪眼瞎鬥分子獨冠都禦使恩深義重爾汝發洩風猋諷嘯風煙高贊骨化形銷皇遽缋事簡脫孑義盡自記取屐子拒人千裡課蜜朗鏡老春老慵粝飰鱗甲林莽默默無聞謀奸母難日木章鬧新房飄姚千古恨怯薛親愛桑裡上控神獸門神禦殿耍奸取巧嵩丘痠疼外視望梅花向迩現實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