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地名。在今 山東省 。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論文》:“今之文人, 魯國 孔融 文舉 …… 東平 劉楨 公幹 。”《文選·謝靈運<拟魏太子“邺中集”詩·劉桢>》:“貧居晏裡閈,少小長 東平 。” 李善 注:“《漢書》: 泰山郡 有 東平縣 。”
(2).指 漢 劉蒼 。因其封 東平王 ,故稱。 南朝 梁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昔 沛獻 訪對於 雲臺 , 東平 齊聲於 楊 史 。”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 東平 擅其懿文, 沛王 振其《通論》。”參見“ 東平獻頌 ”。
東平的漢語詞典釋義
一、地名釋義
“東平”是中國曆史與地理中的專有名詞,主要含義如下:
古代郡國名
指西漢至南北朝時期設置的“東平國”或“東平郡”,轄境位于今山東省西部,因地處古東原(大野澤以東)且地勢平坦而得名。《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記載:“東平郡,西漢置,治無鹽(今山東東平東南)……北齊廢。”
縣級行政區
現代指山東省泰安市下轄的“東平縣”,因承襲古地名延續至今。《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釋義:“東平縣,在山東省西南部……西漢為東平國地,1985年屬泰安市。”
二、文化意象延伸
在漢語語境中,“東平”衍生出以下文化内涵:
地理特征象征
源自《尚書·禹貢》“東原底平”,描述魯西南平原的地貌特征,後演變為安定、平順的意象。如《漢語大詞典》釋“東平”為“東方太平之地”,承載對地域穩定的期許。
曆史人物關聯
常與東漢“東平獻王”劉蒼等曆史人物并稱,象征德政典範。如《後漢書》載其“好經學,通明政事”,後世文獻多以“東平”代指賢王封地。
三、現代實體指代
東平縣
位于山東省泰安市,總面積1343平方公裡,是魯西重要農業縣,京杭大運河及東平湖所在地。2023年戶籍人口約78萬(來源:東平縣政府官網)。
文化遺存标志
境内有白佛山石窟(全國文保單位)、東平古城牆等遺址,“東平”一詞常見于地方志書及文化遺産記錄(《山東省志·文物志》)。
權威參考來源
“東平”一詞的釋義可從以下兩個維度展開:
地理位置
位于山東省西南部,隸屬泰安市,西臨黃河,東望泰山,南接孔孟故裡,北近濟南。地理坐标北緯35°36′~36°10′,東經116°03′~116°39′,與肥城、汶上、東阿等縣接壤。
名稱由來
源自《尚書·禹貢》“大野既潴,東原底平”,西漢設東平國,取“東原地區地勢平坦”之意。
曆史沿革
古稱“東原”,有三千多年文字記載曆史,曾為國、郡、路、州、府,是古代北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為泰安市下轄縣,以黃河、東平湖(山東第二大淡水湖)等自然景觀著稱。
東平王劉蒼
東漢光武帝之子劉蒼,受封東平王,後世以封地“東平”代稱其名。
文人劉桢
三國時期文學家,曹丕《典論·論文》稱其為“東平劉桢公幹”,因其籍貫為東平。
總結
“東平”既指山東省的曆史文化名縣,也用于指代受封或籍貫與此相關的曆史人物。如需進一步了解東平縣詳情,可參考地方志或權威地理資料。
傲爾八棒十挾暴傲迸堦不對插科使砌常節茶色除注丹黻蹈常習故叨沓稻田琱槃凋霜笃教防禦使附輿隔世之感瓜分鼎峙果盤浩酒皓溔宏識歡鄰嬌滴滴交绡金蘋果拘拳阃阈樂極悲生連卷纚纚明宮男性疲殚潛聽七沖門全會驅傳散散落落射捍升賞食幹私産隨和宿醉鐵椎頭角托庇秃頭秃腦踠伏微課委緻汙濫無偏無陂下磨車席不暇煖洗塵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