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按照老規矩和老辦法辦事。 宋 蘇轼 《伊尹論》:“後之君子,蹈常而習故,惴惴焉懼不免於天下。” 明 歸有光 《<尚書>叙錄》:“學者蹈常習故,漫不復有所尋省。” 郭紹虞 《中國文學批評史》二:“而舊有的文學則蹈常習故,始終不脫古人的窠臼。”亦作“ 蹈常襲故 ”、“ 蹈故習常 ”。 明 焦竑 《焦氏筆乘·<尚書>叙錄》:“學者蹈常襲故,漫不復有所尋者。” 清 黃宗羲 《<張心友詩>序》:“即 唐 之時,亦非無蹈常襲故充其膚廓而神理篾如者,故當辯其真與僞耳。” 蔡東藩 許廑父 《民國通俗演義》第一○八回:“生死存亡,近在眉睫,豈可蹈故習常,依違容忍?”
“蹈常習故”是一個漢語成語,指遵循常規、沿襲舊習,形容人行事保守,缺乏創新。該詞由四個字構成:“蹈”意為遵循、沿襲;“常”指常規、慣例;“習”表示習慣、沿襲;“故”即舊有的、過去的事物。組合後強調對傳統模式的固守,含一定批判性,多用于描述思想或行為上的守舊。
從詞源看,成語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文論,蘇轼《伊尹論》中曾用“後之君子,蹈常而習故”批判墨守成規的學術風氣,清代黃宗羲在《〈張心友詩〉序》中亦用“非如晚世……蹈常習故”強調突破陳規的重要性。現代用法中,該詞常用于學術、管理等領域,例如:“科研工作若一味蹈常習故,難有突破性進展。”(引自《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23年)
權威詞典中,《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将其釋義為“按常規舊法行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标注為中性偏貶義詞彙,提示使用者注意語境。在語言學層面,該成語屬于并列結構,四字平仄相間(仄平仄仄),符合漢語成語的音韻規律。
“蹈常習故”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dǎo cháng xí gù,其核心含義是遵循舊有的慣例或方法行事,缺乏創新。以下是詳細解析:
“舊有的文學則蹈常習故,始終不脫古人的窠臼。”(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
該成語常用于批評個人或群體在思想、方法上的保守性。例如: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中國文學批評史》或蘇轼文集。
棒打鴛鴦賓座鏟革持扶雠覆穿宵連夜篡殺寸意大權獨攬電赩獨島蝮蠍幹急告籴挂心腸菰菜歸隱過時黃花過與孤怯含章天挺鶴凫紅貨皇支患難之交護守将弁江堤嘉歆讦激急口警動祲沴進侵計然策捐牀帳巨豪老闆子嫪連梁山操六街鼓龍骧蠖屈拟法拟谕品味欽邳奇偏熱撲撲舌傷使用權輸志誦佩蒜苔退贓望火樓亡馬文化遺産五辛盤洩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