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曲貌。 漢 劉安 《招隱士》:“桂樹叢生兮山之幽,偃謇連卷兮枝相繚。”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棧道傾虧,蹬閣連卷。” 清 張鑒 《石船行》:“大船連卷一百尺,小船拉沓千餘斤。”參見“ 連蜷 ”。
“連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來源于古代文學和現代語境中的不同應用。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長曲貌
指物體長而彎曲的形态,常見于古代詩詞中,用于描述自然景物(如樹枝、棧道)或人造物(如船體)。例如:
同“連蜷”
與“連蜷”互為通假,均表示彎曲、卷曲的狀态。如《文選·張衡·南都賦》中“蛾眉連卷”即形容眉毛彎曲的樣貌。
現代語境中,“連卷”多用于具體事物或比喻: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2、7等來源。
《連卷》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連和卷.
連是一個常用字,拆分為「辶」和「車」兩個部首,總共有六個筆畫。它表示事物相連、接續的意思,也可以表示連綿、不斷。
卷也是一個常用字,拆分為「卩」和「巻」兩個部首,總共有九個筆畫。它表示将東西卷起來、纏繞的意思,也可以表示書籍的一部分。
《連卷》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流傳下來的經典之一——《論語》。書中記載了孔子對于學習的觀點,其中的一句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傳統解釋将這句話拆開,即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其中的“罔”與“殆”均與“連卷”有關。
在繁體字中,「連」和「卷」的寫法分别為「連」和「捲」。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許多與現代不同的規則和風格。
例如,在楷書中,「連」的古代寫法通常稱為「隸書」,字形更加獨特,線條相對複雜。而「卷」的古代寫法則被稱為「篆書」,其結構更加方正,筆畫較為簡潔。
以下是一些使用「連卷」的例句:
1. 這個字連着寫在一張紙上,呈現出連卷的形狀。
2. 他手中拿着一卷連卷的古書,深入研究其中的智慧。
3. 整個故事情節連卷而上,讓人無法釋手。
與「連卷」相關的組詞有:
1. 連綿卷曲
2. 連連卷卷
3. 連珠卷舌
4. 曆曆在目
與「連卷」近義詞有:
1. 連絡
2. 綿延
3. 一直
與「連卷」反義詞有:
1. 斷裂
2. 短暫
3. 分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