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徒倮的意思、徒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徒倮的解釋

光身,不穿衣服。《淮南子·齊俗訓》:“雖之夷狄徒倮之國,結軌乎遠方之外,而無所困矣。” 高誘 注:“徒倮,不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徒倮”為古代漢語複合詞,其核心語義可分解為以下四方面:

一、基本釋義 該詞由“徒”(步行)與“倮”(同“裸”,赤身)構成,字面指“赤足行走且身體裸露的狀态”。在古代文獻中多指特殊情境下的儀态,如《禮記·問喪》載:“親始死,徒跣扱衽。”鄭玄注:“徒猶空也,倮謂不冠。”說明其與喪禮儀軌相關(參考《古代漢語詞典》)。

二、語源分析 “徒”在《說文解字》中訓為“步行也”,段玉裁注:“凡空行謂之徒”;“倮”見于《玉篇·人部》:“赤體也”。二字組合最早見于先秦典籍,屬禮儀專用術語(參考《漢語大字典》)。

三、文化語義層

  1. 喪禮規範:特指居喪期間除去冠冕、鞋履的守孝行為,如《儀禮·士喪禮》所述“主人徒跳”制度
  2. 刑罰象征:漢代《急就篇》顔師古注:“徒倮者,不加刑具”,指囚犯受刑的特殊狀态(參考《辭源》修訂本)。

四、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僅存于古籍整理及古代文化研究領域。其語義在現代多由“赤足”“裸身”等詞組替代(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徒倮”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詞義解釋

“徒倮”指光身、不穿衣服的狀态,屬于古代漢語詞彙,多用于文獻中描述未着衣物的情形。

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淮南子·齊俗訓》:“雖之夷狄徒倮之國,結軌乎遠方之外,而無所困矣。”東漢學者高誘對此注解為:“徒倮,不衣。”意為不穿衣物,強調完全裸露的狀态。

詞素分析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未開化地區或特殊群體的着裝狀态,如《淮南子》中以“夷狄徒倮之國”代指文化習俗不同的邊遠部族。

補充說明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屬于生僻古語。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選用“赤身裸體”“裸露”等現代詞彙替代。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個古籍注解及詞典釋義,完整内容可通過相關古籍研究文獻進一步查證。

别人正在浏覽...

謷将白法白實白心鞭勒徧眺比作不禮不料才畯吃飛醋春絲磁感線寸食刀矟大疫打字機飛牒伏波扶牆改名換姓國惡诃叱回暖葭管焦眉苦臉迦旃隣提階漸捷足先得積篇脊索軍市口述誇官刳剒冷焰膫兒奶嘴,奶嘴兒拍但陪錢鵬力篇卷籤訂前兒器抱青泖親署榷酒容措桑阖唼啑盛口食用手帕姊妹糖饴天遣髫丱瓦剌國誣洿湘靈鼓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