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指太陽運行于東方七宿的區域。《太平禦覽》卷十八引《易通統圖》:“日,春行東方青道曰東陸。”《後漢書·律曆志下》:“冬夏之間,則有春有秋。是故日行北陸謂之冬,西陸謂之春,南陸謂之夏,東陸謂之秋。” 王先謙 集解引 惠棟 曰:“此以列宿東西南北言也。”按,應作:“西陸謂之秋……東陸謂之春。” 唐 李峤 《日》詩:“東陸蒼龍駕,南郊赤羽馳。”
(2).泛指東方。 明 劉基 《春日行》詩:“白日出東陸,垂光曜中天。”
東陸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意蘊的詞彙,其核心含義與天文曆法、方位象征密切相關,以下從權威辭書及典籍角度分述:
《漢語大詞典》(第3卷,第1024頁)明确釋義:“東陸”即東方之地,亦特指春季。此義源于古代天文觀測體系——古人将黃道(太陽周年視運動軌迹)劃分為“四陸”:東陸青龍、西陸白虎、南陸朱雀、北陸玄武。其中“東陸”對應春季,主生發之氣。
例證:《文選·郭璞〈遊仙詩〉》“東陸啟蒼節”句下李善注引《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日在營室”,即指太陽行至東陸星區。
在傳統曆法中,“東陸”是太陽在春分時抵達的天區。《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325頁)指出:漢代《尚書·堯典》載“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所述“星鳥”(朱雀七宿)即東陸星象,标志着春分節氣。後世《晉書·天文志》進一步闡明:“日行東陸謂之春”, 印證其天文坐标意義。
東陸的文化引申義關聯東方青龍七宿,象征春季萬物複蘇。《淮南子·天文訓》載:“東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執規而治春”, 其中“治春”即東陸主宰之神職。這一意象被曆代農書如《四民月令》援引,形成“東陸始耕”的農耕時序準則。
需注意的是,因歲差現象(地球自轉軸緩慢擺動),春分點自古至今已西移約30度。唐代僧一行《大衍曆》已指出:“東陸之首,蓋在危宿”, 較《月令》時代“營室”位置西退兩宿,此科學修正體現了古代天文學的精确發展。
公式說明(歲差影響春分點位移):
$$ Deltalambda = frac{360^circ times t}{25800} $$ 其中 $t$ 為距參考年份的年數,$Deltalambda$ 為黃經位移量。按此推算,從漢代(約2000年前)至今,春分點西移約: $$ Deltalambda = frac{360^circ times 2000}{25800} approx 27.9^circ $$ 印證文獻中宿度變化的科學性。
“東陸”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天文學概念
指太陽在春季運行于東方七宿(即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的區域。這一說法源自《太平禦覽》引《易通統圖》記載:“日,春行東方青道曰東陸”,并與四季劃分相關,如《後漢書·律曆志》提到“東陸謂之春”。唐代李峤《日》詩中“東陸蒼龍駕”亦呼應此意。
地理方位代稱
泛指東方或東方地域。例如明代劉基《春日行》有“白日出東陸,垂光曜中天”之句,此處“東陸”即指太陽升起的東方。部分文獻中,“東陸”還與“青陸”互為别稱,均代指東方。
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後漢書》《太平禦覽》等古籍進一步了解其文化内涵。
寶迹畢恭畢敬草率行事茨草鈍直二衛繁并反封建泛林燔喪發行奉上富穣共存共榮公傷勾征管兒古處國初好賴黃衫客畫獄牢禍鳥解侍積累機算軍界居住凱歌口調壘門兩個肩膀扛張嘴哴嗆裡裡外外領要邏衞麻槌貿遷梅花句木紀目眙旁生飄姚遷地傾狡親香勤役咠咠乞退羣口铄金上氣不接下氣笙镛視盲嗣王碎銀擡貼外彙券外柔内剛未遑蚊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