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柔内剛的意思、外柔内剛的詳細解釋
外柔内剛的解釋
柔:柔弱;内:内心。外表柔和而内心剛正。
詞語分解
- 外的解釋 外 à 與“内”、“裡”相對:外邊。外因。裡應(宯 )外合。外行(俷 )。 不是自己這方面的:外國。外路(同“外地”)。外族。外省。外星人。 指“外國”:外域。外賓。外商。 稱母親、姐妹或女兒方面的親
- 内剛的解釋 内心剛強。《易·坎》“行有尚” 三國 魏 王弼 注:“内亨外闇,内剛外順,以此行險,行有尚也。” 宋 歐陽修 《再論水災狀》:“祠部員外郎直史館知襄州 張瓌 靜默端直,外柔内剛,學問通達。” 明
網絡擴展解釋
“外柔内剛”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外表柔和順從,内心卻剛強堅定。以下為詳細解析:
1.字面與深層含義
- 結構解析:“外”指外在表現,“柔”即柔順;“内”指内在本質,“剛”即剛強。組合起來形容表面溫和謙遜,但内心有原則和韌性。
- 延伸意義:常用于描述性格特質,強調柔處世态度與内在的堅定立場并存,例如《晉書·甘卓傳》中評價甘卓“為政簡惠”,正是其外柔内剛的體現。
2.出處與用法
- 典故來源:最早出自《晉書·甘卓傳》:“卓外柔内剛,為政簡惠。”。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或定語,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處事風格,如:“她外柔内剛,面對困難從不退縮。”。
3.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外圓内方(表面圓融,内在方正)。
- 反義詞:外強中幹(表面強硬,内裡空虛)。
4.實際應用示例
- 文學引用:古華在《芙蓉鎮》中描寫角色時,用“外柔内剛”突出其堅韌的内在。
- 日常場景:形容一個人待人接物溫和有禮,但面對原則問題時立場堅定,例如領導或家庭中的決策者。
5.文化内涵
這一成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剛柔并濟”的處世智慧,倡導以柔方式化解沖突,同時保有内心的原則性。
如需更深入的典故分析或例句擴展,可參考《晉書》原文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外柔内剛這個詞是形容一個人在外表上顯得柔弱、溫順,但内心卻擁有堅定的意志和堅強的品性。它傳達了一個人外表柔弱,内心堅韌的特質。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外:部首為“夕”,意為外面。
- 柔:部首為“木”,意為軟弱。
- 内:部首為“冂”,意為裡面。
- 剛:部首為“力”,意為堅強。
來源:外柔内剛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孟子的文章中,被用來形容人的品德和性格。
繁體字寫法:外柔內剛
古時候漢字寫法:外柔内剛
例句:她外表看起來很柔弱,但内心卻有着極大的勇氣和決心,真是外柔内剛。
組詞:内在、立場、外觀、剛毅、柔軟、堅定。
近義詞:外強内韌、表裡如一、一副柔弱的樣子下毒手。
反義詞:外強内弱、表裡不一、顯柔弱而内心脆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