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指太阳运行于东方七宿的区域。《太平御览》卷十八引《易通统图》:“日,春行东方青道曰东陆。”《后汉书·律历志下》:“冬夏之间,则有春有秋。是故日行北陆谓之冬,西陆谓之春,南陆谓之夏,东陆谓之秋。” 王先谦 集解引 惠栋 曰:“此以列宿东西南北言也。”按,应作:“西陆谓之秋……东陆谓之春。” 唐 李峤 《日》诗:“东陆苍龙驾,南郊赤羽驰。”
(2).泛指东方。 明 刘基 《春日行》诗:“白日出东陆,垂光曜中天。”
东陆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意蕴的词汇,其核心含义与天文历法、方位象征密切相关,以下从权威辞书及典籍角度分述:
《汉语大词典》(第3卷,第1024页)明确释义:“东陆”即东方之地,亦特指春季。此义源于古代天文观测体系——古人将黄道(太阳周年视运动轨迹)划分为“四陆”:东陆青龙、西陆白虎、南陆朱雀、北陆玄武。其中“东陆”对应春季,主生发之气。
例证:《文选·郭璞〈游仙诗〉》“东陆启苍节”句下李善注引《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即指太阳行至东陆星区。
在传统历法中,“东陆”是太阳在春分时抵达的天区。《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325页)指出:汉代《尚书·尧典》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所述“星鸟”(朱雀七宿)即东陆星象,标志着春分节气。后世《晋书·天文志》进一步阐明:“日行东陆谓之春”, 印证其天文坐标意义。
东陆的文化引申义关联东方青龙七宿,象征春季万物复苏。《淮南子·天文训》载:“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 其中“治春”即东陆主宰之神职。这一意象被历代农书如《四民月令》援引,形成“东陆始耕”的农耕时序准则。
需注意的是,因岁差现象(地球自转轴缓慢摆动),春分点自古至今已西移约30度。唐代僧一行《大衍历》已指出:“东陆之首,盖在危宿”, 较《月令》时代“营室”位置西退两宿,此科学修正体现了古代天文学的精确发展。
公式说明(岁差影响春分点位移):
$$ Deltalambda = frac{360^circ times t}{25800} $$ 其中 $t$ 为距参考年份的年数,$Deltalambda$ 为黄经位移量。按此推算,从汉代(约2000年前)至今,春分点西移约: $$ Deltalambda = frac{360^circ times 2000}{25800} approx 27.9^circ $$ 印证文献中宿度变化的科学性。
“东陆”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天文学概念
指太阳在春季运行于东方七宿(即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的区域。这一说法源自《太平御览》引《易通统图》记载:“日,春行东方青道曰东陆”,并与四季划分相关,如《后汉书·律历志》提到“东陆谓之春”。唐代李峤《日》诗中“东陆苍龙驾”亦呼应此意。
地理方位代称
泛指东方或东方地域。例如明代刘基《春日行》有“白日出东陆,垂光曜中天”之句,此处“东陆”即指太阳升起的东方。部分文献中,“东陆”还与“青陆”互为别称,均代指东方。
补充说明:
建议结合《后汉书》《太平御览》等古籍进一步了解其文化内涵。
阿罗八窗玲珑白衣士暴虎辨人陛制譂奴出头之日荡薄短小精悍朵颐大嚼坊正冯脩纷纠頫盼服义呱咭环渎江田简陋揭参旌旟晋级计日奏功集糅计枢局外人伉偶累帝利空犂途卖乱蟠互飘花柔同三盆生米熟饭世度市酒首计守精宿篆台席探听亭主土层托传吐葩完郛王菩亡有望远行威挟洿宫物像相浑仙峤笑话啸乱下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