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行役。謂因公務跋涉在外。 南朝 宋 顔延之 《秋胡》詩:“勤役從歸願,反路遵山河。” 南朝 宋 袁淑 《效古》詩:“勤役未雲已,壯年徒為空。”
“勤役”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勤役(拼音:qín yì)指因公務需要在外奔波跋涉,多用于古代文獻中。該詞由“勤”(勤勉)和“役”(勞役、公務)組合而成,強調因公職或任務長期在外辛勞。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宋時期的詩文: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勤奮工作、盡職盡責”,但這一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基于字面義的現代引申,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南朝詩文注釋。
勤役,意為勤勞服役,表示勤奮努力地服從職責和義務。該詞的部首為力、彳,共有12劃。
「勤役」一詞源于《詩經·伐柯》中的詩句:“勤來白日,黃耇翺翔。”其中,“勤來”指勤奮努力地來到,白日意為白天。後來,人們将勤來白日這個詞組縮寫為「勤役」,表示努力工作、盡責任。
在繁體字中,「勤役」的寫法為「勤役」,沒有任何改變。
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勤役」的寫法與現代相同,部首為力、彳,共有12劃。
1. 他每天都勤役工作,從不懈怠。
2. 得到這份工作後,我決心要勤役于此,盡職盡責。
勤勞、勤奮、役務、役使。
勤奮、努力、辛勤。
懶惰、懈怠、怠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