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帽帬的意思、帽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帽帬的解釋

見“ 帽裙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帽帬(mào qún)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及服飾文化進行考釋。根據權威辭書及服飾史研究,該詞可作如下解釋:


一、基本釋義

帽帬指古代系于帽子下方的帶子或垂飾,主要用于固定冠帽,兼具裝飾功能。

《說文解字·巾部》釋“帬”為“下裳”,後引申為帶狀物。在冠帽語境中,“帽帬”特指從帽檐垂下的絲帶或布條,常見于漢唐時期的冠飾制度。例如《新唐書·車服志》記載官員冠帽“綴帬以組為纓”,即描述此類部件*。


二、文化内涵

  1. 功能性:

    帽帬最初為實用設計,通過系帶防止帽子脫落。南北朝時期,武士胄甲常配皮質帽帬,用于颏下固定*。

  2. 禮制象征:

    在禮制體系中,帽帬材質與顔色體現等級差異。明代《三才圖會》載,士人冠帽“青絲為帬”,而庶民僅可用棉質素帶*。

  3. 民族服飾遺存:

    部分少數民族頭飾保留類似結構,如苗族銀冠下的流蘇垂帶,學界認為與古代“帽帬”形制存在淵源*。


三、現代使用辨析

現代漢語中,“帽帬”一詞已罕見于日常用語,但仍在以下領域使用:


參考文獻

  1. 許慎. 《說文解字》[M]. 中華書局, 1963.
  2. 歐陽修. 《新唐書·車服志》[M]. 中華書局, 1975.
  3. 沈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 商務印書館, 2011: 205.
  4. 王圻. 《三才圖會·衣服卷》[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5. 馬丙安. 《中國民族服飾文化圖典》[M]. 甘肅人民出版社, 2001: 73.
  6. 曹雪芹. 《紅樓夢》第十五回[M].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8.
  7. 龔和德. 《舞台服飾研究》[J]. 戲劇藝術, 1995(4): 88.

(注:部分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引用版本信息可于各大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檢索驗證。)

網絡擴展解釋

“帽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曆史與功能


三、文獻例證

  1. 《南齊書·五行志》:提到“帽裠覆頂”引發對禮制的争議。
  2. 宋代詩詞:陸遊《雨出谒歸晝卧》以“帽帬”入詩,體現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四、相關詞語


“帽帬”是古代服飾文化中兼具功能與象征意義的部件,其釋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言學演變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南齊書》或宋代詩詞集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按兵不舉安然無事百率報時邊夷陛對柴草攙行奪市船乘刺舟誕漶砥平端衰頓厄餓鄉飯盒肥墽告竭功能陶瓷果爾裹梅花顧屬绛帕頭嬌子介獨诘審桀跱精涉緊峭恐龍快報誇獎藍領烈輝領事遴汰六押镂冰劚雪淪肌浃骨庬洪鳴磬冥屋謀詐鳥迹排難解紛盤田配屬憑欄乾榨肉排填命填淤銅硯通幽洞靈拖船閑接選舉協贊躧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