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班朝録的意思、班朝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班朝録的解釋

記載朝中官員職位、姓名的冊子。 宋 洪邁 《容齋三筆·郎官員數》:“ 紹熙 四年冬,客從中都來,持所抄《班朝録》一編相示,蓋朝士官職姓名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班朝録是漢語曆史文獻中記載官員朝班序列的專用文書,其名稱由"班""朝""録"三部分構成。班指官員排列的位次等級,《周禮·夏官》載"司士掌羣臣之版……正朝儀之位",可見其制源于先秦時期的朝儀制度。朝即朝廷,特指君主與百官議政的場所,如《禮記·曲禮》所述"天子當甯而立,諸公東面,諸侯西面,曰朝"。録作為記錄載體,在漢代簡牍中已有"百官録"的實物遺存,如居延漢簡中保留着邊郡官吏的秩次記錄。

該文書主要包含三個核心要素:一是官職品秩,按照《唐六典》确立的九品三十階體系記載;二是班次序列,參照《宋史·職官志》記錄的"文班東向,武班西向"排列規則;三是職掌範圍,如《明會典》詳載各部院具體職能。明清時期發展為"缙紳録",除記錄京官外,還涵蓋地方官員的除授信息。

在文獻價值方面,班朝録具有三重維度:制度層面反映曆代職官體系演變,如《清史稿·職官志》載光緒朝增設外務部等新機構;社會層面記錄士人晉升軌迹,可與墓志銘等史料互證;文化層面承載古代禮儀制度,如《大明集禮》規定的朝會儀注。現存較完整的《萬曆十年缙紳便覽》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收錄中央及十三省官員四千餘人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班朝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拼音為bān cháo lù(部分網頁标注為“bān cháo cháo”,但主流讀音為前者),指記載朝中官員職位、姓名的冊子。例如宋代洪邁《容齋三筆·郎官員數》中提及:“持所抄《班朝録》一編相示,蓋朝士官職姓名也。”

二、詞語結構

三、曆史背景

該詞主要用于宋元時期,是古代官僚體系中的一種行政文書,類似現代的官員名錄或職官表,用于明确官員職責與身份。

四、注意事項

部分網頁(如)将其解釋為“集體行動的成語”,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且與其他高可信度來源矛盾,建議以“官員名冊”為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代洪邁《容齋三筆》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傲氣保鄰賓榻補貼差官昌黎朝客高流承當乘流稱體載衣撮取大辣酥大觿疊影發行人廢阙斧螗甘潤含仁懷義化迹華離活錢兒見示監追交能易作階途驚寤旌擢倦乏爵主颽潤誇奇醪醴冷嘲熱駡令行如流娩媚能言巧辯攀比片茶破鏡重合挈瓶清醥箐砦岐山操三已僧社社南識穿飾美失粘手植宿膳陶唐屯軍汙僈仙都相甲鄉書難寄小合唱下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