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嘲熱駡的意思、冷嘲熱駡的詳細解釋
冷嘲熱駡的解釋
尖刻的嘲笑和謾罵。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獨立蒼茫子<東京學界公憤始末告鄉人父老興學書>》:“諸兄父老知當時之光景乎,死者蹈海,生者病狂,愁雲匝地,憤氣填胸,百鬼環伺,羣魔揶揄,外人之冷嘲熱駡,幾於不可以人,而各方面之刺擊,更非筆所殫述。” 郭沫若 《反正前後》第一篇一:“他一進一出要受學生們的冷嘲熱罵,然而也不能不忍耐着裝聾賣啞。” 聶绀弩 《汽油--藝術》:“《八十一夢》,隻是一種遊戲筆墨,重影射,多譴責,浮光掠影,冷嘲熱罵,不脫《官場》《現狀》窠臼。”
詞語分解
- 冷嘲的解釋 尖刻的嘲笑。 清 黃景仁 《邁陂塘·蝙蝠》詞:“羞他雞犬相共,寄人簷下須臾事,且耐冷嘲閑諷。”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什麼是“諷刺”?》:“如果貌似諷刺的作品,而毫無善意,也毫無熱情,隻使讀者覺得
- 熱駡的解釋 猶痛罵。 魯迅 《南腔北調集·辱罵和恐吓決不是戰鬥》:“但必須止于嘲笑,止于熱罵。而且要‘喜笑怒罵,皆成文章’,使敵人因此受傷或緻死,而自己并無卑劣的行為。” 郭沫若 《屈原》附錄《<屈原>與<釐雅王
網絡擴展解釋
“冷嘲熱罵”是“冷嘲熱諷”的變體表達,但在現代漢語中更常用的是“冷嘲熱諷”。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冷嘲熱諷”指用尖酸刻薄的語言進行譏笑和諷刺,包含冷淡的嘲笑(冷嘲)與辛辣的諷刺(熱諷)兩種态度。其核心在于通過尖銳的言辭表達對他人或事物的不滿或批評。
2. 詞源與典故
該成語最早見于清代袁枚《牍外餘言》:“晉大夫七嘴八舌,冷譏熱嘲。”。曆史上如屈原對奸佞的批判也被視為冷嘲熱諷的典型例子。
3. 與“冷嘲熱罵”的差異
- 冷嘲熱諷:側重譏笑和隱喻式諷刺,如“他總用雙關語冷嘲熱諷同事”。
- 冷嘲熱罵:可能結合了譏諷與直接辱罵,但此用法較罕見。查字典等來源顯示,“冷嘲熱罵”更多作為網絡用語出現,強調諷刺與謾罵的結合。
4. 使用場景
常見于社交場合或文學創作,如:
- 對不合理現象的批評(如政論文章)
- 人際矛盾中的隱晦攻擊
- 網絡争論中的尖銳言論
建議:日常表達中建議使用“冷嘲熱諷”,其語義更精準且符合傳統用法。若涉及直接辱罵成分,可明确表述為“諷刺謾罵”以避免歧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冷嘲熱諷
冷嘲熱諷(lěng cháo rè fěng)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冷笑嘲諷或譏諷嘲弄他人的言行舉止。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三個部首:冫(冷字的上半部分),口(嘲字的左邊部分)和火(熱字的上半部分)。根據筆畫統計,冷嘲熱諷一共有14個筆畫。它的源自于古代漢字書法中的篆文,當時的寫法是「冷諭熱謔」。
冷嘲熱諷這個成語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是「冷嘲熱諷」。雖然簡化字已經被廣泛采用,但在繁體字的應用場合,人們仍然會使用繁體字形。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冷嘲熱諷」一詞曾有不同的字形。最早的篆字形為「冷諭熱謔」,其中「諭」表示規勸,「謔」意為戲弄。如今的「冷嘲熱諷」在形式上更接近現代漢字的書寫方式。
以下是一些使用「冷嘲熱諷」的例句:
1. 他對朋友的失敗感到高興,以冷嘲熱諷的語氣說:“你看,我早就告訴你這件事是不行的。”
2. 在辯論會上,他不斷地冷嘲熱諷對手,以顯示自己的優勢。
組詞:冷笑、嘲弄、言行、舉止
近義詞:冷言冷語、嘲諷、諷刺
反義詞:贊揚、稱贊、鼓勵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