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危與共”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ān wēi yǔ gòng,其核心含義是共同承擔危險與平安,形容彼此關系密切、利害相連。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在順境中共享安樂,在逆境中共擔危難,強調團結互助的精神。常用于形容緊密的夥伴關系、國家間合作或親密情感。
出處與典故
最早出自三國時期曹植的《求自試表》:“誠與國分形同氣,憂患共之者也”,表達對國家的忠誠與共患難的決心。
用法與語境
“各國共同生活在全球化時代,利益交融、安危與共,成為命運共同體。”
延伸理解
該成語不僅體現物質層面的共同承擔,更強調精神層面的互信與依存,例如親人、戰友或戰略夥伴間的深厚聯結。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用法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安危與共》是一個成語,表示在困難或危險的情況下,大家共同面對、共同努力,互相支持、互相幫助。
《安危與共》的拆分部首是宀和人,分别表示"宀"庇護和"人"共同。總共有14個筆畫。
這個成語源自于《左傳·襄公十三年》,是描述春秋時期晉國的一次戰争。戰争即将爆發時,晉國君主向将軍問計,将軍回答說:"臣嘗織帛十有二,壇俎九章,器皿表裡不入,甯罹此禍。此亂必不臨我,國事當安危與共。"意思是表示隻要國家團結一緻,共同面對困難,就能化解危機。
《安危與共》的繁體字為「安危與共」。
在古代,「共」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即犬和人各自作為獨立的部首,表示衆人共同。但在現代漢字中,犬被舍棄,采用現在的寫法。
在困難面前,我們應該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安危與共。
共同、共度、共赢、共享。
衆志成城、同舟共濟。
各自為政、各取所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