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儒學,儒家經學。 晉 潘嶽 《夏侯常侍诔》:“其在于 漢 ,邁勳惟 嬰 ,思弘儒業,小大雙名。”《南史·儒林傳論》:“當 天監 之際,時主方崇儒業,如 崔嚴 何伏 之徒,前後互見升寵。”
(2).謂讀書應舉之業。 明 李東陽 《明故封大中大夫梁公墓志銘》:“鄉有識者……皆遣子弟就儒業,多至若幹人。” 清 吳敏樹 《程日新先生家傳》:“子孫繁盛,多能繼儒業者。”
(3).以儒學為業。《宋史·胡穎傳》:“復從兄學弓馬,母不許,曰:‘汝家世儒業,不可復爾也。’”
"儒業"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指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學術體系及其實踐活動。根據《漢語大詞典》的定義,儒業特指"儒學傳承與研習之業",其内涵可從四個維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儒業最初指代儒家經典的學習與傳播,包含《詩》《書》《禮》《易》《春秋》五經的研讀和注疏,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體系。錢穆在《國史大綱》中指出,漢代确立"獨尊儒術"後,儒業成為知識分子的核心修習内容。
二、曆史沿革
宋代理學家朱熹提出"儒業即天理之學",将儒業從經典注釋擴展至宇宙規律的探索。明清時期,科舉制度使儒業與仕途緊密結合,《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官方指定教材,形成"學而優則仕"的社會通道。
三、社會影響
據餘英時《士與中國文化》考證,儒業在傳統社會承擔着教育啟蒙、倫理規範、文化傳承三重功能,其核心價值滲透于宗法制度、禮儀規範、書院教育等領域。
四、現代延伸
當代學者杜維明提出"儒業新诠",認為其包含對儒家思想創造性轉化的學術研究,以及"仁義禮智信"價值觀在現代社會治理中的實踐應用。
參考來源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章太炎. 國故論衡[M]. 商務印書館, 2010.
朱熹. 朱子語類[M]. 中華書局, 1986.
錢穆.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M]. 三聯書店, 2001.
餘英時. 士與中國文化[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杜維明. 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
“儒業”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以上内容綜合了多個權威來源的釋義及用例,如需進一步查閱,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平台。
按捺謷牙诘屈百年難遇不校不蔓不枝參賀嘈音阊阍陳編車轉惙怛傷悴從谏如流打簇疊躍度宗樊橑分量歸園田居河冀鴻鹄志換流驕怠驕倨姐兒解組津樓救過補阙眷厚谲誕拘絏開礦刻期扣屎盔子臨河欲魚溜馬龍廷緑蕚梅賣屠門牙門籥腦膜髼髼貧勞切切在心清野祛風趨厮三葉拾零時運不齊睃見唐夷壇琖騰跣透頭拓造五曲霞粲小冊子析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