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剥剥的意思、冻剥剥的详细解释
冻剥剥的解释
形容寒冷透凉之状。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三折:“我则见冻剥剥一行老小,战钦钦四体频摇。” 元 无名氏 《冻苏秦》第三折:“我冻剥剥靠着这卖文为活,穷滴滴守着这单(簞)瓢也那陋巷。”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二折:“多管是人遭遇,料应来天对当,走将来冻剥剥雪上加霜。”
词语分解
- 冻的解释 冻 (凍) ò 液体或含水分的东西遇冷凝结:冻结。冻害。冻馁。 汤汁凝成的胶体:鱼冻。肉冻。 感到寒冷或受到寒冷:外面很冷,真冻得慌。防冻。冻伤。冻疮。 笔画数:; 部首:冫; 笔顺编号:
- 剥剥的解释 象声词。 唐 韩愈 《剥啄行》:“剥剥啄啄,有客至门。” 宋 梅尧臣 《春日东斋》诗:“剥剥禽敲竹,薰薰日照花。” 鲁迅 《彷徨·幸福的家庭》:“那么,不理他,听她站在外面老是剥剥的敲?这大约不行
专业解析
“冻剥剥”是一个汉语拟声词兼状态形容词,主要用于形容因寒冷而身体发抖、牙齿打颤或物体因寒冷而发出的声响或状态,带有鲜明的寒冷刺骨、令人不适的意味。其详细解释如下:
-
核心含义:
- 形容寒冷刺骨、令人发抖的状态或声音: 这是“冻剥剥”最核心的含义。它描绘的是人或动物在极度寒冷的环境中,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如牙齿打颤发出“剥剥”声,或身体因寒冷而瑟缩发抖),或者物体(如门窗)在严寒中因收缩、冻结而发出的轻微爆裂声或嘎吱声。它传达的是一种冰冷、僵硬、不舒适甚至痛苦的感受。
-
构词与修辞分析:
- “冻”: 点明核心情境是“寒冷”、“冰冻”。
- “剥剥”: 是叠音拟声词后缀。
- 拟声: 模拟牙齿因寒冷而不停打颤发出的“咯咯”声,或者衣物摩擦、身体发抖、物体轻微爆裂的声响。
- 状态强化: 通过叠音形式,强烈地渲染和强调了寒冷带来的持续、剧烈、令人难受的状态(发抖、僵硬、瑟缩)。
- ABB式结构: 这种结构(单音节形容词+叠音后缀)在汉语中很常见(如“冷飕飕”、“红彤彤”、“绿油油”),具有生动描绘状态、增强形象感和情感色彩的作用。“冻剥剥”正是这种结构的典型例子,使寒冷的感受更加具体可感。
-
使用语境与风格:
- 文学性强: “冻剥剥”多见于古典小说、戏曲、诗词等文学作品或具有文学色彩的口语描述中,用于营造寒冷的环境氛围或刻画人物在严寒中的窘迫、痛苦状态。
- 口语化、方言色彩: 在现代汉语中,它更常出现在口语或某些方言中,书面语中使用相对较少。
- 描绘性、情感性: 带有较强的描绘性和主观感受色彩,传达说话者对寒冷程度的强调和不适感。
-
例句解析(常见于古典文学):
- “那乞丐衣衫单薄,在寒风中冻剥剥地发抖。”(描绘人物因寒冷而剧烈颤抖的状态)
- “只听得门窗冻剥剥作响。”(描绘物体因寒冷收缩发出的轻微声响)
- “冻剥剥了手脚。”(形容手脚冻得僵硬、麻木、不听使唤的状态)
“冻剥剥”是一个形象生动的ABB式状态形容词,核心意义是形容因极度寒冷而产生的发抖、打颤的状态或发出的轻微声响。它通过“冻”点明寒冷主题,利用叠音后缀“剥剥”进行拟声和状态强化,整体传达出一种冰冷刺骨、令人瑟缩发抖、极不舒适的感受。其使用多见于文学性语境和口语中,具有鲜明的描绘性和情感色彩。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网络版):该词典是汉语词汇研究最具权威性的工具书之一,收录了大量古今词语,并对词义、用法进行详细考释。其中对“冻剥剥”这类ABB式状态词有系统的收录和解释。可访问 汉语大词典网络版 进行查询(需注意访问权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作为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代表,虽然可能未直接收录“冻剥剥”这个相对古旧或口语化的词,但其对“冻”字含义的解释(“受冷或感到冷”)以及ABB式构词法的说明,为理解“冻剥剥”提供了基础。商务印书馆出版。
- 《元语言词典》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由于“冻剥剥”多见于元明清小说戏曲(如《金瓶梅》、《水浒传》及相关评注中可见类似用法),研究元明时期语言的词典或对相关古典文学作品进行词汇注释的著作是理解其历史用法的重要依据。例如,在分析《金瓶梅》等作品的词汇时,学者常会对此类状态词进行考释。相关研究可参考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版的古典文学整理本及研究著作。
- 语言学著作(如《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现代汉语状态形容词研究》):专门研究汉语形容词(特别是状态形容词)的学术著作,会对ABB式结构(如“冷飕飕”、“红通通”)的构成、语义特征、语法功能、修辞效果等进行深入分析,这些理论有助于系统理解“冻剥剥”这类词的性质和特点。相关著作由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出版。
网络扩展解释
“冻剥剥”是一个汉语成语,主要用于形容极度寒冷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含义
发音为dòng bāo bāo(部分文献也注音为 dòng bō bō),字面意为“寒冷透凉”,强调天气或环境冷到刺骨的程度。
-
详细解释
- 该词通过叠字“剥剥”增强寒冷的表现力,常用来描述冬季寒风刺骨、体感极冷的场景,例如北方严冬或风雪交加的天气。
- 在文学作品中,多用于渲染凄凉、艰苦的环境,如元代杂剧《杀狗劝夫》中“冻剥剥跪在檐前地”等场景。
-
例句与用法
元代文献中可见典型用例:
- 元·马致远《黄粱梦》:“我则见冻剥剥一行老小,战钦钦四体频摇。”
-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忍下的就将我冻剥剥跪在簷前地。”
-
现代使用
该词属于古语或方言词汇,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但在文学创作或特定语境下可用来增强画面感和情感表达。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汉典或查字典的详细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黯敝媕陋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百禽长鼈珠必留不剌不成才步骑持服宠重东床之选东湖抖搂精神对白乏饿丰昂风棹官田晷刻闺妮归视国魂恢恢角抿桀贪骜诈禁不起口谐辞给陵轣礼失而求诸野轮王瞑光貊布暖皮怕硬欺软披迷前奏樵村渔浦起签劬俭人物肖像闰益申减神敏伸请食礼水际寺刹逃拐铜陛统和铜焦通书拖把危机维新问徒窝窝蟏蛸消炎片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