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意思、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解釋

散文篇名。載《孟子·公孫丑下》,篇題後人所加。文中闡明了決定戰争勝負的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著名論斷,體現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全文多用排比、層遞,雄辯有力,一氣呵成。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是儒家思想中強調“人和”重要性的核心觀點。以下從詞義、内涵及現實意義三個方面展開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天時
    指自然條件,如作戰時機、氣候等客觀因素。例如古代戰争中選擇雨季或幹旱季節發起進攻,屬于天時的應用。

  2. 地利
    指地理優勢,包括地形險要、城池堅固等。孟子以“三裡之城,七裡之郭”舉例,說明即便城池狹小,若占據有利地勢也難以攻破。

  3. 人和
    即人心所向與内部團結。孟子認為,即使城牆高、護城河深,若守城者失去民心,仍會失敗。

二、内涵闡釋

三、現實意義

  1. 古代戰争:解釋了曆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如赤壁之戰),往往因内部團結或敵方失民心而逆轉。
  2. 現代應用:
    • 團隊協作:企業管理中,和諧的内部關系比資源充足更重要。
    • 社會治理:政府需注重民生,才能維持社會穩定(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四、補充說明

該句衍生出成語“地利人和”,常被用于描述地理條件與群衆基礎俱佳的狀态。其辯證思維也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本”思想。

如需更完整的原文及注釋,可參考《孟子·公孫丑下》或古籍研究網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一句中國成語,意思是盡管天時的條件不如地利的條件重要,而地利的條件也不如人的聰明和互相合作的重要。

拆分部首和筆畫

該成語的拆分部首是天和地,天為上部,地為下部。天字的筆畫數為4,地字的筆畫數為6,共計10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這句成語最早出自《三國演義》,這是一部中國古代長篇小說,描寫了中國曆史上三個國家的戰争和政治鬥争。但這句成語的使用遠不止于此,成為了流傳至今的經典詞語。在繁體中文中,這句成語的書寫形式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仁心」。

古時候漢字寫法

雖然這句成語在古代寫法中可以有所差異,但基本的字體形式保持不變。例如,「天」可以寫作「夭」,而「地」可以寫作「圠」。這種古代寫法與現代的寫法有細微的差别,但整體上仍然能夠保持句意的一緻。

例句

1. 在這個項目中,我們必須充分發揮人的智慧和團隊合作的力量,因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 在商業競争中,擁有天時和地利是重要的,但最終的成功還是要依靠人的能力和合作。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天時,地利,人和。

近義詞:機遇比時機重要,環境比條件重要,合作比優勢重要。

反義詞:天時勝過地利,地利勝過人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