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門下省的意思、門下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門下省的解釋

亦省稱“ 門下 ”。官署名。 後漢 謂侍中寺。 晉 時因其掌管門下衆事,始稱門下省。 南北朝 因之,與中書省、尚書省并立,侍中為長官。 隋 承其制。 唐 龍朔 二年改名東台, 鹹亨 初複舊稱, 武則天 臨朝,改名鸾堂、鸾台。 神龍 初複舊稱, 開元 元年改名黃門省,五年仍複舊稱。 宋 因之, 元 廢。門下省掌受天下之成事,審查诏令,駁正違失,受發通進奏狀,進請寶印等。其長官初名侍中,後又或稱左相、黃門監等。《宋書·王僧達傳》:“ 僧達 文旨仰揚,詔付門下。侍中 何偃 以其詞不遜,啟付南臺,又坐免官。”《隋書·百官志上》:“門下省置侍中、給事黃門侍郎各四人,掌侍從左右,擯相威儀,盡規獻納,糾正違闕。” 宋 張淏 《雲谷雜記·門下》:“門下省掌管詔令,今詔制之首,必冠以門下二字,此制蓋自 唐 已然。 傅亮 《修張子房廟教》,首曰紀綱, 唐 呂延濟 注雲:紀綱為主簿之司,教皆主簿宣之,故先呼之,亦猶今出制首言門下是也。”參閱《通典·職官三》、《舊唐書·職官志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門下省是中國古代重要的中央官署名,其曆史演變和職能如下:

一、起源與發展

  1. 漢代至晉代
    門下省的前身是東漢的侍中寺,主要負責皇帝近侍事務。西晉時期正式定名為「門下省」,成為與尚書省、中書省并列的中央機構。

  2. 南北朝至隋唐
    南北朝時權力擴大,北朝甚至形成「政出門下」的局面。隋唐時期确立三省六部制,門下省與中書省、尚書省共同構成中樞核心,負責審核诏令、駁正政務疏失。

二、核心職能

三、機構變遷

四、曆史地位

門下省在魏晉至宋的中央官制中扮演關鍵制衡角色,尤其在隋唐時期,通過三省分工(中書決策、門下審核、尚書執行)實現權力分立。其存續時間跨越多個朝代,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切入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案例(如唐代門下省運作細節),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典章制度類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門下省》的意思:

《門下省》是指古代官府中負責管理門戶之屬的機構。在官制中,門下省是一個重要的部門,負責管理諸侯王的門戶事務。

拆分部首和筆畫:

《門下省》的拆分部首是“門”和“舌”,部首含義分别是門和舌,表示與門戶有關。這個詞共有13個筆畫,比較複雜。

來源:

《門下省》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官制,門下省是漢代時期設立的一個官署,負責掌管宮室門戶的事務。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成指代負責管理門戶之屬的機構。

繁體:

《門下省》的繁體字為「門下省」。

古時候漢字寫法:

《門下省》在古代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不同曆史時期和文獻記載的變化,可能會有一些細微的差異。

例句:

1. 門下省的官員負責管理皇宮的門戶事務。
2. 他被任命為門下省的官員,負責監管王府的門戶。

組詞:

門庭若市、門薩、門檻、門路、進門、門生、門第、關門、堂門

近義詞:

門衙、門閥、門戶

反義詞:

出省、出門、出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