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門下省的意思、門下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門下省的解釋

亦省稱“ 門下 ”。官署名。 後漢 謂侍中寺。 晉 時因其掌管門下衆事,始稱門下省。 南北朝 因之,與中書省、尚書省并立,侍中為長官。 隋 承其制。 唐 龍朔 二年改名東台, 鹹亨 初複舊稱, 武則天 臨朝,改名鸾堂、鸾台。 神龍 初複舊稱, 開元 元年改名黃門省,五年仍複舊稱。 宋 因之, 元 廢。門下省掌受天下之成事,審查诏令,駁正違失,受發通進奏狀,進請寶印等。其長官初名侍中,後又或稱左相、黃門監等。《宋書·王僧達傳》:“ 僧達 文旨仰揚,詔付門下。侍中 何偃 以其詞不遜,啟付南臺,又坐免官。”《隋書·百官志上》:“門下省置侍中、給事黃門侍郎各四人,掌侍從左右,擯相威儀,盡規獻納,糾正違闕。” 宋 張淏 《雲谷雜記·門下》:“門下省掌管詔令,今詔制之首,必冠以門下二字,此制蓋自 唐 已然。 傅亮 《修張子房廟教》,首曰紀綱, 唐 呂延濟 注雲:紀綱為主簿之司,教皆主簿宣之,故先呼之,亦猶今出制首言門下是也。”參閱《通典·職官三》、《舊唐書·職官志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門下省是中國古代重要的中央行政機構,其名稱與職能隨朝代演變而有所調整,以下是基于權威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機構性質與起源

  1. 侍從谏議機構

    門下省源于秦漢時期的“侍中寺”,最初為皇帝近侍顧問機構,負責文書傳遞、獻替谏诤。魏晉時期正式定型為獨立部門,南朝時始稱“門下省”。

  2. 三省制核心之一

    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門下省與中書省、尚書省共同構成中央最高政務中樞,掌審議、駁正與封還诏令之權。


二、核心職能

  1. 封駁權

    審核中書省起草的诏令,認為不當者可駁回(稱“塗歸”或“封還”),确保政令合規性。如唐代規定:“凡制敕施行,京師諸司有符移關牒,必由門下省覆奏”。

  2. 審議奏章

    受理百官奏疏,分類後呈遞皇帝,并參與重大決策讨論。《宋史·職官志》載:“門下省受天下之成事,審命令,駁正違失”。

  3. 禮儀與納谏

    主持部分宮廷禮儀,并通過谏官(如散騎常侍、谏議大夫)規谏皇帝過失,監督朝政。


三、曆史演變


四、曆史影響

門下省通過封駁制度對皇權形成制約,是古代政治制衡的重要實踐。其演變反映中央集權強化趨勢,唐宋後審議權逐步收歸皇帝與宰相,标志君主專制深化。

來源說明:

本文綜合《中國曆史大辭典》《唐六典》《宋史》《通典》《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及錢穆《國史大綱》等權威文獻,内容符合曆史制度研究的學術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門下省是中國古代重要的中央官署名,其曆史演變和職能如下:

一、起源與發展

  1. 漢代至晉代
    門下省的前身是東漢的侍中寺,主要負責皇帝近侍事務。西晉時期正式定名為「門下省」,成為與尚書省、中書省并列的中央機構。

  2. 南北朝至隋唐
    南北朝時權力擴大,北朝甚至形成「政出門下」的局面。隋唐時期确立三省六部制,門下省與中書省、尚書省共同構成中樞核心,負責審核诏令、駁正政務疏失。

二、核心職能

三、機構變遷

四、曆史地位

門下省在魏晉至宋的中央官制中扮演關鍵制衡角色,尤其在隋唐時期,通過三省分工(中書決策、門下審核、尚書執行)實現權力分立。其存續時間跨越多個朝代,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切入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案例(如唐代門下省運作細節),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典章制度類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唉姐表兄妹蔔居禅庵铛鬲賜贶琮璧從容自如打顫鬥十胡諷道焚尪改盟互不相容混渾将軍焦恻交儆敬诎駿骊勑命牢髀類類憐養瀝懇臨川四夢靈官鱗族梨顋戾于攏撚瞀容媒孽蒙蒙亮儗不于倫抛光彭澤米片瓦不留貧味搶婚千裡印其道無由傾賞榮競身邊熟耕素講湯聘痛生生退謙托想問道于盲污潦五色诏蝦鬥鄉老書相時度力相行險谀小德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