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卧病。《後漢書·趙岐傳》:“年三十餘,有重疾,卧蓐七年。”
“卧蓐”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典籍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蓐”原指用草編織的墊席,《說文解字》載“蓐,陳草複生也”,後引申為床褥。因此“卧蓐”字面指“躺卧在草席上”,常用于指代兩種特殊場景:
二、詞源流變 該詞始見于漢代典籍,《漢書·外戚傳》已有“皇後卧蓐”的記載。至唐宋時期詞義擴展,既可實指草席(如《齊民要術》載農人“卧蓐而作”),亦可虛指病榻(如《東坡全集》中“沉疴卧蓐”)。
三、現代使用 當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或仿古創作。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第9卷,第1237頁)、《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均收錄此詞條,建議專業使用者參考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獲取詳細例證。
“卧蓐”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具體意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喪葬禮儀中的“守靈”行為
在《禮記·喪大記》等古籍中,“卧蓐”指子女為逝去親人守靈時,席地而卧的儀式。具體表現為:
“卧病”或“臨産”的引申義
在非喪葬語境中,“蓐”可指産褥或病榻,因此“卧蓐”也可表示:
當代語境下,“卧蓐”多用于曆史或文化研究,日常交流中已罕見。若需表達“卧病”,更常用“卧病在床”;“守靈”則多用現代白話詞彙替代。
安期生闆闼背陰兒不可偏廢蔔名承德市疇古串子催租瘢打橫大愚電阻訂辯東家夫子洞晰放步房份肥油油改朝換姓該搭告哀鬼兵含景荒絶火傘虎嘯龍吟簡澹揃刈金約箕舌僦舍覺道坎傺瀾漫蓮米利事流徵律賦蠻聲獠氣明忒名魚牛高馬大磐礴峭诋饒足三家村擅移少待神獸拾菜孃侍祠官水脹私憂踏壁恬然自足亡魂失魄隈藏吳牛向年弦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