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定;平定。《书·盘庚上》:“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復先王之大业,底绥四方。” 蔡沉 集传:“天其将永我国家之命於 殷 ,以继復先王之大业,而致安四方乎!”底,一本作“ 厎 ”。《晋书·武帝纪》:“底绥四国,用保天休。” 唐 独孤及 《贺袁傪破贼表》:“非陛下之齐圣格天,文思柔远,岂能底绥盗乱,如此其速。”
“底绥”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单字本义及历史文献用例进行解析。根据《汉语大词典》及古代经籍注疏记载:
“底”取《尔雅·释诂》中“止也,定也”的安定之义,《尚书·禹贡》中“震泽底定”即用此解;“绥”源自《说文解字》“安也”,《诗经·周南》有“福履绥之”的安抚用法。二字合称见于《尚书·盘庚》“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孔颖达疏解为“致安之道”,即实现全面安定。
该词在《资治通鉴》等史籍中多用于描述安定天下的政治功绩,如“底绥艰难”指克服困境达成治世。现代《辞源》修订本标注其具有“彻底安定”的动词属性,强调从根本实现社会平稳的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辞源》第三版)
“底绥”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安定、平定,多用于描述国家或局势的稳定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尚书·盘庚上》
“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復先王之大业,底绥四方。”
——指通过迁都延续国运,恢复先王功业,安定四方。
《晋书·武帝纪》
“底绥四国,用保天休。”
——强调平定四方诸侯,维护天赐的福泽。
唐代独孤及《贺袁傪破贼表》
“岂能底绥盗乱,如此其速。”
——称赞迅速平定叛乱。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中,用于表达深层次的安定状态。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尚书》相关注释。
半道儿贝币辩士摈废避言波波播映赤地抽祕骋妍出脚春露秋霜辏挽摧拉戴玄履黄盗夺登贤兜牟犯猎奉祭副题辐条归流黑首惠函囏阨剑槊贾鬻精唇泼口精乖赳赳救扑辑佚垦艺愧怍练戒连头带尾骊珠旄丘面面俱圆内珰女相如平典剖割巧任磬笔难书锓枣撒阽试中殊待孰计树兰所司淌板船添箱同栖退班外拆生意伪书谢傅棋信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