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篙竿的意思、篙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篙竿的解釋

[punt-pole] 〈方〉∶撐船的竹竿

詳細解釋

撐船的竹竿。 宋 蘇轼 《西山戲題武昌王居士》詩:“篙竿繫舸菰茭隔,笳鼓過軍鷄狗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篙竿(gāo gān)是漢語中一個專指撐船工具的複合名詞,由“篙”和“竿”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為撐船用的長杆。以下從權威辭書及學術角度解析其詳細釋義:

一、基本釋義

指用于推動船隻前進的長杆,通常以竹、木等硬質材料制成。使用時,船工将篙竿一端抵住河床或岸邊,通過杠杆原理推動船隻移動。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

鍊接:商務印書館官網《現代漢語詞典》條目(注:需通過官網詞典工具查詢具體詞條)

二、功能與結構特征

  1. 材質:傳統篙竿多選用堅韌、浮力強的木材(如杉木)或竹材,長度常達數米以適應不同水深。
  2. 設計:一端常包裹鐵制“篙頭”以增強耐磨性,另一端為手握處,部分設計含防滑紋路。

    來源:《中國古船圖說》(席龍飛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年)。

    鍊接:武漢大學出版社圖書介紹頁

三、文化延伸與文學意象

在古典文學中,“篙竿”常象征行旅艱辛或田園意境。如南宋楊萬裡《舟過安仁》:“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以“收篙”動作描繪童趣場景。

來源:《全宋詞》(中華書局,1999年)。

鍊接:中華書局《全宋詞》電子資源庫

四、方言與地域使用

在江南水鄉方言中,“篙竿”亦被稱作“撐篙”或“船篙”,其形制因河道特點存在差異。例如太湖流域的篙竿多采用分節竹制以減輕重量。

來源:《吳方言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7年)。

鍊接:上海辭書出版社工具書檢索頁


綜合定義:篙竿是傳統船舶推進工具,通過人力支撐河床産生反作用力驅動船隻,兼具實用功能與文化符號屬性,體現了中國古代航運技術的智慧。

網絡擴展解釋

“篙竿”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撐船的竹制工具,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篙竿(拼音:gāo gān)指撐船用的竹竿或木杆,是傳統船隻行進時用于控制方向和推動的工具。該詞在方言中常見,尤其用于描述江南水鄉的船隻操作。

2.詳細釋義

3.文學與曆史引用

宋代文人蘇轼曾在《西山戲題武昌王居士》中寫道:“篙竿繫舸菰茭隔,笳鼓過軍鷄狗驚”,通過篙竿的意象描繪船隻停泊與軍隊過境的場景。

4.方言與地域特色

該詞在南方方言(如吳語、粵語)中常用,特指竹制撐船工具,與北方“船槳”有所區别。

5.相關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引用或方言用法,可參考蘇轼詩集或方言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殡殓伯常伯勞船到碼頭車到站楚城春纖出喪耑管犯寡樊籠泛下風惠忿喪府廪光旁刮野掃地詭術花蹊卉翕夾磨家務事敬老愛幼開基刊潤匮喂燎疱犂铧陵曳鸾漂鳳泊緑熊席蠻暴冒黩乃父泥灘骈曡謙洽窮素全價染潢榮賞殇服詩家儵怳書架司契死信松耳石送令笇量素飈碎璅唾津佗生為虎添傅翼烏絲行遐朗仙京哮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