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踶馬的意思、踶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踶馬的解釋

一種烈性馬。常用後蹄踢人。 宋 劉跂 《宣防宮賦》:“岌乎喘牛,蹶若踶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踶馬”是古代漢語中對烈馬的專稱,指性情暴烈、常以蹄踢人的馬匹。《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用蹄踢人的烈性馬”,《辭源》釋作“暴烈難馴的馬”。該詞由“踶”(本義為用蹄踢)和“馬”組合而成,屬于典型的行為特征命名方式,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對馬匹習性的描述。

古漢語中,“踶”字特指牲畜踢蹬的動作,《說文解字·足部》載:“踶,躗也”,段玉裁注:“謂用蹄躗物”。漢代王褒《聖主得賢臣頌》即有“馬伏圉而不用,則良驥與駑駘同皁”的描述,其中隱含對踶馬難以駕馭的認知。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鮮見使用,僅在研究古代畜牧史或訓诂學著作中出現。與之相關的詞語有“踶齧”(又踢又咬)、“踶跂”(踢腿跳躍)等,均用于描述動物的攻擊性行為。

網絡擴展解釋

“踶馬”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ì mǎ()。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一種烈性馬,常以後蹄踢人。這類馬性情暴烈,難以馴服,古代文獻中多用來形容具有攻擊性的馬匹()。

  2. 字形結構

    • 踶:左右結構,意為“踢”或“踏”,與足部動作相關。
    • 馬:獨體結構,指代馬匹()。
  3. 引證與用法
    宋代劉跂在《宣防宮賦》中寫道:“岌乎喘牛,蹶若踶馬”,以“踶馬”比喻躁動不安或難以控制的形态()。

相關詞語

補充說明

“踶馬”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如需更多組詞示例(如踶跂、踶蹶等),可參考相關古籍或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安于一隅鏖鬥霸迹币錦不恭步健殘破倡佯産翁坼副聰隽底滞非心風颷分口告絕槁死過激論古生代鶴衣混并火傘江南海北踐實較雠驕暑急處從寬節儲骥路井陌鈞解陵弱暴寡臝蟲脈散慢令慢曲滿人茅蒐勉勉沐日浴月募俞内應七八筌象曲允人工流産容措入告儒家深嚴嗣繼肅步貪溺鐵青讬咎挖潛銷聲斂迹夏日斜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