槁死的意思、槁死的詳細解釋
槁死的解釋
枯死,困死。《韓非子·說疑》:“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 清 顧炎武 《瓠》詩:“不材留苦葉,槁死亦甘心。” 王闿運 《<墨子校注>序》:“儒者自高其道,非騁不往。時君将相因而貧賤之,槁死陋巷,號為寒士。”
詞語分解
- 槁的解釋 槁 ǎ 枯幹:槁木。枯槁。槁悴。槁木死灰(喻心情冷漠,對一切事情無動于衷)。 古同“藁”,草。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死的解釋 死 ǐ 喪失生命,與“生”、“活”相對:死亡。死訊。死刑。死囚。死棋。死地。生離死别。死有餘辜。 不顧生命:死志(犧牲生命的決心)。死士(敢死的武士)。死戰。 固執,堅持到底:死心塌地。死賣力氣。 無
網絡擴展解釋
“槁死”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ǎo sǐ,其核心含義為枯死、困死,既可用于描述植物枯萎死亡的狀态,也可比喻人或事物因困頓、不得志而消亡。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字面義:指草木因失去生命力而幹枯死亡,如“槁死於草木”。
- 引申義:形容人因貧賤、困頓或不得志而潦倒終老,例如“槁死陋巷,號為寒士”。
二、出處與例句
- 經典文獻
- 《韓非子·說疑》:“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形容人或動物因環境惡劣而死亡。)
- 清代顧炎武《瓠》詩:“不材留苦葉,槁死亦甘心。”(以植物自喻,表達甘願默默無聞的态度。)
- 王闿運《序》:“儒者自高其道……槁死陋巷,號為寒士。”(批判儒者因清高而潦倒終老的社會現象。)
三、用法與語境
- 文學修辭:多用于古文或詩詞中,增強畫面感與悲劇色彩,如描述草木凋零或人才埋沒。
- 現代應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可用于比喻性表達,如“理想槁死于現實”。
四、相關詞語
- 近義詞:枯死、凋零、困斃
- 反義詞:繁茂、興盛、顯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韓非子》或清代文人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槁死》的意思
《槁死》是指植物失去生機、幹枯枯萎的狀态。比喻事物失去活力、精神煥發或生命力消失。
拆分部首和筆畫
《槁死》的拆分部首為木和歹,其中木為左邊的部首,表示與植物相關;歹為右邊的部首,表示反常、不好。《槁死》共有14筆。
來源
《槁死》是一個現代漢字詞語,源自于植物的幹枯枯萎狀态和事物或人的精神衰竭。此詞表達了枯槁、蕭條、衰敗等含義。
繁體字
《槁死》的繁體字是「槁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槁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常見的寫法為「槁疾」或「槀瘵」。它們都具有植物失去生機、枯萎的意思,與現代漢字的《槁死》相近。
例句
1. 這棵樹已經槁死了,再也看不到綠葉了。
2. 這個項目由于缺乏資金,很快就槁死了。
組詞
槁木、槁草、死氣槁槁、槁木死灰、槁花馬骨
近義詞
凋零、枯竭、衰敗
反義詞
生機盎然、興旺、蓬勃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