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國的意思、德意志帝國的詳細解釋
德意志帝國的解釋
1871年普魯士王國經過王朝戰争統一德意志後建立的國家。由二十二個德意志邦國、三個自由市和帝國行省阿爾薩斯洛林組成。各邦享有廣泛的自主權。皇帝由普魯士國王擔任,普魯士首相為帝國宰相。設有帝國議會和聯邦議會。1914年挑起第一次************,1918年在德國十一月革命中被推翻。
詞語分解
- 德意的解釋 布施恩德的心意。《周禮·秋官·掌交》:“道王之德意志慮,使鹹知王之好惡。” 宋 嶽飛 《奏招曹成不服乞進兵劄子》:“比年羣盜競作,朝廷務廣德意,多命招安。” 宋 陳亮 《義烏縣減酒額記》:“是固所
- 帝國的解釋 很大或有殖民地的君主國家羅馬帝國 雖沒有帝王但向外擴張的國家,有時也稱;帝國;指版圖一則曰老大帝國。;;清;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比喻機構龐大、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報業帝國金融帝國詳細解釋.由
網絡擴展解釋
德意志帝國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洲的重要國家,以下是關于該詞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與時間範圍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又稱德意志第二帝國,存在于1871年1月18日至1918年11月9日,是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争統一德意志各邦後建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其國號“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被後來的魏瑪共和國和納粹德國沿用。
二、建立過程與核心人物
- 統一背景:19世紀中葉,德意志地區長期分裂,拿破侖戰争促使民族意識覺醒。
- 鐵血政策: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通過三次王朝戰争(1864年普丹戰争、1866年普奧戰争、1870年普法戰争)完成統一。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
- 領土構成:由22個邦國、3個自由市及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組成,普魯士占據主導地位。
三、政治與制度特點
- 君主立憲制:皇帝掌握軍事和外交大權,帝國宰相由普魯士首相兼任。議會分為聯邦議會(代表各邦)和帝國議會(民選,權力有限)。
- 普魯士霸權:普魯士占據帝國65%的領土和人口,柏林既是普魯士首都也是帝國首都。
四、經濟與軍事崛起
- 工業革命:政府推動教育、鐵路建設和新興産業(如化工、電氣),使德國快速成為歐洲工業強國。
- 軍事擴張:威廉二世時期大力發展海軍,争奪殖民地,最終因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導緻帝國崩潰。
五、曆史影響與終結
- 一戰戰敗:1918年德國投降,威廉二世退位流亡,帝國被魏瑪共和國取代。
- 遺産争議:雖僅存續47年,但其統一模式、經濟政策為現代德國奠定基礎,但軍國主義路線也埋下戰争隱患。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事件(如三次王朝戰争細節),可參考來源中的高權威性網頁(如、4、5、7)。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德意志帝國(德國)這個詞意思是指德國曆史上的帝國形式,是一個國家的名稱。根據字面意義,德意志代表德國,帝國則表示國家具有帝國特征。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德:部首心,總筆畫數很多,請參照漢字書寫規則查閱具體的筆畫數。
- 意:部首心,總筆畫數也很多,請參照漢字書寫規則查閱具體的筆畫數。
- 志:部首心,總筆畫數3。
來源:德意志帝國這個詞最初來源于德國曆史上的國家建制,第一次出現的具體時間需要參考相關的曆史資料。
繁體:德意志帝國的繁體寫法是「德意志帝國」。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曆史的演變,古代漢字寫法會有所不同,因此在古代可能存在不同的寫法,需要參考相關曆史資料來了解具體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例句:他們讨論了德意志帝國的曆史和影響。
組詞:德意志、帝國
近義詞:德國帝國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