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方之地;一隅之地。《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元年》:“ 張天錫 承祖父之資,藉百年之業,擅命 河 右,叛換偏隅。” 清 曾國藩 《送江小帆同年視學湖北序》:“其為我播告偏隅,鹹使知之。”
(2).指偏僻的地方。 曹亞伯 《保路運動》:“ 四川 僻處偏隅,情形不能外達。”
(3).喻指整體中的一部分,一個方面。 明 王廷相 《石龍集序》:“其為志也,得其偏隅而迷其綜括,欲周天下之變難矣。”
“偏隅”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iān yú,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多用于描述地理範圍狹小或局部的區域。
強調地理位置偏遠、遠離中心。
用于抽象語境,表示事物局部的、不全面的特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資治通鑒》或漢典等權威來源。
偏隅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偏向一方,并且處于邊緣或角落的位置。它描述了事物或人在空間中相對于中心位置的偏移和邊緣化的狀态。
偏隅的拆分部首是人,并且它包含了10個筆畫。
偏隅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漢字詞典《說文解字》中,描述了事物遠離中心的位置。它的形字形根據就是人物在左邊的形狀。
偏隅的繁體字為「偏隅」。
古代漢字中的「偏隅」字通常采用隸書或篆書方塊字體書寫。隸書是秦漢時期的一種寫法,筆畫簡潔而規整。篆書是古代印章上的字體,形狀較為方正,線條剛勁有力。
1. 他常常被人忽視,總是處于偏隅的位置。
2. 這片偏隅的角落充斥着塵埃和寂寞。
3. 在工作中,要避免偏隅思維,要全面考慮問題。
1. 偏隅思維
2. 偏隅觀點
3. 偏隅角落
1. 邊緣
2. 偏僻
3. 角落
1. 中心
2. 中立
3. 平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