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国的意思、德意志帝国的详细解释
德意志帝国的解释
1871年普鲁士王国经过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后建立的国家。由二十二个德意志邦国、三个自由市和帝国行省阿尔萨斯洛林组成。各邦享有广泛的自主权。皇帝由普鲁士国王担任,普鲁士首相为帝国宰相。设有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1914年挑起第一次************,1918年在德国十一月革命中被推翻。
词语分解
- 德意的解释 布施恩德的心意。《周礼·秋官·掌交》:“道王之德意志虑,使咸知王之好恶。” 宋 岳飞 《奏招曹成不服乞进兵札子》:“比年羣盗竞作,朝廷务广德意,多命招安。” 宋 陈亮 《义乌县减酒额记》:“是固所
- 帝国的解释 很大或有殖民地的君主国家罗马帝国 虽没有帝王但向外扩张的国家,有时也称;帝国;指版图一则曰老大帝国。;;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比喻机构庞大、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报业帝国金融帝国详细解释.由
专业解析
德意志帝国(Deutsches Kaiserreich)指1871年由普鲁士王国主导建立的统一德意志民族国家,是德国历史上首个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实体,存在于1871年至1918年。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词典释义与政权性质
《辞海》定义其为“以普鲁士为中心建立的君主立宪制联邦帝国”。其政权特征包括:
- 联邦制结构:由22个邦国、3个自由市和1个直辖区(阿尔萨斯-洛林)组成,普鲁士国王兼任帝国皇帝。
- 二元君主立宪:皇帝掌握军事、外交决策权,首相仅对皇帝负责;议会由联邦议会(Bundesrat)和帝国议会(Reichstag)构成,立法权受限。
二、历史沿革与政治遗产
- 统一进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普丹、普奥、普法战争),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于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加冕威廉一世为帝。
- 制度创新:首创社会保障立法(1883-1889年《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成为现代福利国家雏形。
- 殖民扩张:参与瓜分非洲(德属东非、西南非洲)及太平洋岛屿,激化列强矛盾。
三、文化象征与现代影响
- 铁血政策(Blut und Eisen):俾斯麦以“铁与血”演说象征武力统一路径,成为强权政治的代名词。
- 工业革命中心:鲁尔区崛起为欧洲最大工业基地,西门子、克虏伯等企业奠定德国技术强国地位。
- 历史终结:1918年十一月革命爆发,威廉二世退位,魏玛共和国取代帝国体制。
权威参考来源
- 《辞海》(第七版)"德意志帝国"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丁建弘《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
- 郭少棠《权力与自由:德国现代化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近代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
网络扩展解释
德意志帝国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的重要国家,以下是关于该词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与时间范围
德意志帝国(Deutsches Kaiserreich)又称德意志第二帝国,存在于1871年1月18日至1918年11月9日,是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各邦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其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被后来的魏玛共和国和纳粹德国沿用。
二、建立过程与核心人物
- 统一背景:19世纪中叶,德意志地区长期分裂,拿破仑战争促使民族意识觉醒。
- 铁血政策: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1864年普丹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完成统一。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
- 领土构成:由22个邦国、3个自由市及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组成,普鲁士占据主导地位。
三、政治与制度特点
- 君主立宪制:皇帝掌握军事和外交大权,帝国宰相由普鲁士首相兼任。议会分为联邦议会(代表各邦)和帝国议会(民选,权力有限)。
- 普鲁士霸权:普鲁士占据帝国65%的领土和人口,柏林既是普鲁士首都也是帝国首都。
四、经济与军事崛起
- 工业革命:政府推动教育、铁路建设和新兴产业(如化工、电气),使德国快速成为欧洲工业强国。
- 军事扩张:威廉二世时期大力发展海军,争夺殖民地,最终因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帝国崩溃。
五、历史影响与终结
- 一战战败:1918年德国投降,威廉二世退位流亡,帝国被魏玛共和国取代。
- 遗产争议:虽仅存续47年,但其统一模式、经济政策为现代德国奠定基础,但军国主义路线也埋下战争隐患。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事件(如三次王朝战争细节),可参考来源中的高权威性网页(如、4、5、7)。
别人正在浏览...
摆浪百两本分官簿决不清不白猜警仓卒茶房钉梢烦恼空風尚辐裂负诺宫坛官商官宅鼓吹词夯歌画冠还淳反素华婉毁剥见机而行鉴衷鞿绊急赤白脸稽合金翅擘海警迈京囷今接舆迥出急刹车勘合宽徇葵扇老更例监吝顾岭越漏气率变率语脉学冒进螟蜮磨合罗暮生暖煦盘岸潜籁让表人材出众绳履水曹宿昔交同道岏巑西亳謑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