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邦聯的意思、德意志邦聯的詳細解釋
德意志邦聯的解釋
1815年德意志各邦組成的聯盟。設有邦聯議會,以奧地利代表為主席。組織松散,各邦保持完全的主權。普魯士與奧地利之間經常争奪德意志的領導權。1866年普奧戰争中奧地利被普魯士打敗,邦聯瓦解。
詞語分解
- 德意的解釋 布施恩德的心意。《周禮·秋官·掌交》:“道王之德意志慮,使鹹知王之好惡。” 宋 嶽飛 《奏招曹成不服乞進兵劄子》:“比年羣盜競作,朝廷務廣德意,多命招安。” 宋 陳亮 《義烏縣減酒額記》:“是固所
- 邦聯的解釋 幾個主權國家組成的一種聯合體。邦聯的成員國仍保留完全的獨立主權,隻是在軍事、外交等方面采取某些聯合行動詳細解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為了達到某些共同的目的而組成的聯合體。邦聯的成員國仍保留完全的獨立主
網絡擴展解釋
德意志邦聯(Deutscher Bund)是19世紀歐洲重要的政治聯盟,其形成與瓦解對德國統一進程具有關鍵影響。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與成立背景
德意志邦聯是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由德意志各邦組成的松散聯盟,取代了已解體的神聖羅馬帝國。其成立背景包括:
- 拿破侖戰争影響: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拿破侖建立的萊茵邦聯(1806-1813)成為法國附庸。隨着拿破侖戰敗,歐洲列強在維也納會議上重組德意志地區。
- 維護安全與平衡:旨在通過聯盟防止法國再次擴張,同時避免奧地利或普魯士單獨控制德意志地區。
二、組織結構與特點
- 政治架構:設邦聯議會于法蘭克福,由奧地利代表擔任主席,普魯士為副主席。議會僅有咨商功能,無實際行政權。
- 松散性:39個成員國(後減至35個)保留完全主權,邦聯無法幹涉内政,導緻決策效率低下。
- 軍事合作:組建邦聯軍用于共同防禦,但實際執行依賴各邦自願配合。
三、重要事件與瓦解
- 普奧争霸:奧地利與普魯士長期争奪領導權,矛盾在關稅同盟(1834年普魯士主導)等問題上激化。
- 普奧戰争(1866年):普魯士擊敗奧地利,邦聯隨之解體。
- 後續發展:1867年北德意志邦聯成立,1871年演變為德意志帝國,實現統一。
四、曆史意義
- 過渡作用:雖未能實現統一,但通過經濟一體化(如鐵路和關稅同盟)為後續統一奠定基礎。
- 民族意識覺醒:激發了德意志地區的民族主義思潮,推動統一運動發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成員國或戰争細節,可參考來源網頁(如、5、6)。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德意志邦聯,是指19世紀中葉德國的一個政治實體,由各個德意志邦國組成的聯邦國家。關于這個詞,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
拆分部首和筆畫:德意志邦聯的拆分部首是“彳”和“心”,總計有10個筆畫。
來源:德意志邦聯這個詞源自德意志帝國,德語稱為“Deutscher Bund”。
繁體字:德意志邦聯的繁體字為「德意志邦聯」。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德意志邦聯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德義思邦聯」。
例句:德意志邦聯于1815年成立,旨在通過聯邦制度鞏固德國的統一和穩定。
組詞:德意志邦聯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比如德國、邦國、聯邦等。
近義詞:德意志邦聯的近義詞包括德意志帝國、德意志聯邦等。
反義詞:沒有具體的反義詞與德意志邦聯對應。
以上是關于德意志邦聯的一些基本信息,希望能滿足您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