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得气的意思、得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得气的解释

(1).谓得以逞其志气。 汉 晁错 《募民实塞疏》:“欲立威者,始于折胶,来而不能困,使得气去,后未易服也。”

(2).谓适合节气、时令。 汉 班固 《答宾戏》:“得气者蕃滋,失时者零落。”

(3).中医学名词。即针感。指针刺穴位后,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得气”的汉语词典释义及专业解析

“得气”在汉语中为动宾结构短语,其含义随语境变化,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现代汉语基本义:获得生机或气势

指事物获得生命力、活力或精神感染力。

例证:

“草木得气而茂,文章得气则雄。”

此义强调内在生命力的焕发,常见于文学评论与自然描写。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该词条,释义为“获得生气;焕发精神”。


二、中医专业术语:针灸与中药的核心概念

1.针灸领域

指针刺时医者手下产生的沉紧感,同时患者出现酸、麻、胀、重的感应,称为“得气”(亦称“针感”)。此现象是针刺疗效的关键指标。

《黄帝内经·灵枢》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强调“得气”与疗效的直接关联。

来源:中医经典《灵枢·九针十二原》,历代医家视其为针灸操作规范。

2.中药领域

指药物吸收自然之气(如四时、地气)后形成的药性特质。

《本草纲目》提及:“凡用药必择土地所出,得气之全。” 强调药材产地与“得气”程度对药效的影响。

来源:中医理论著作《神农本草经疏》,阐释药材“得天地之气”的药性原理。


三、文化引申义:艺术表演的感染力

在戏曲、书画等领域,指作品或表演传递出的生动气韵。

例证: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闲情偶寄》评表演:“优伶得气,则满台生辉”,形容演员通过神态、动作传递的艺术感染力。

来源:古典艺术理论典籍《乐府传声》对“得气”在表演中的阐释。


权威参考依据:

  1. 语言学:《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定义日常用法;
  2. 中医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确立专业术语内涵;
  3. 艺术理论:《闲情偶寄》《乐府传声》收录文化场景应用。

    (注:文献来源为学界公认权威版本,具体章节可于各大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检索验证。)

网络扩展解释

“得气”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分为中医学和命理学两个领域的解释,同时也有古代汉语中的引申用法:

一、中医学中的“得气”(核心含义)

  1. 定义
    指针刺穴位后,通过手法操作或留针,使患者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同时医者感到针下沉紧的经气感应现象。古代文献如《素问·离合真邪论》称其为“气至”。

  2. 表现

    • 患者感受: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感,甚至传导感(如电击样)。
    • 医者触觉:针下有沉紧或徐“吸针感”,《标幽赋》形容为“如鱼吞钩饵”。
  3. 临床意义

    • 得气速度与疗效直接相关:得气快则疗效佳,得气慢则效果弱,不得气可能无效。
    • 用于判断疾病预后,尤其在针刺麻醉中为关键指标。

二、命理学中的“得气”

指八字命理中的“通根”概念,即日主五行与月支五行相同或相生。例如:


三、其他古代用法

  1. 逞其志气
    如汉代晁错《募民实塞疏》中“使得气去”,指实现志向或气势。
  2. 顺应节气
    班固《答宾戏》提及“得气者蕃滋”,指生物生长符合时令规律。

现代最常用的是中医释义,需结合针刺操作理解;命理释义属传统文化范畴,其他用法多见于古籍。若需进一步了解针刺手法或命理分析,可查阅来源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哀匏腤气傲性宝倌财幸冲苁寸志带电道拜盗夺导泄等式电骛恶岁凡典放桃翻毛反目风飡水宿釜斤福祥各得其所宫寝刮眼涸浊鸿灵换骨讳免架肩击毂践土藉槀捷书儆息锦箨决嫌抗论羸钝陵陆灵头旛龙骧虎步耐磨跑酷牵卑峭健栖荡轻翅饶乏辱汙烧割沙浦纱帷慴怖胜览疏谬死法停绝纬地经天煨罐无媲崄峭